17部门出台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8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民政部等1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从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通过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相关领域提出20项具体政策力推积极生育。

那么,具体如何纾缓生育、养育和教育过程的痛点?破解“不敢生、不想生”难题有哪些举措?

建立优生优育服务体系

《意见》提出,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包括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提高儿童健康服务质量、加强生殖健康服务、提高家庭婴幼儿照护能力。例如,推进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各省、市、县级均应设置1所政府举办、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十四五”期间,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开展10个左右儿科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扩大分娩镇痛试点,规范相关诊疗行为,提升分娩镇痛水平;支持隔代照料、家庭互助等照护模式。

同时,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包括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降低托育机构经营成本、提升托育服务质量。例如,在满足学前教育普及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科学布局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落实社区托育服务发展税费优惠政策;依法逐步实行托育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认为,《意见》聚焦“一少一中一老”,在贯穿生命全周期的婚嫁、生育、养育、教育和养老的全程综合施策,通过构建经济激励、优质服务、时间支持、精神鼓励等多维支持体系,构筑财政、税收、教育、保险、住房、就业、休假等多领域积极生育支持措施,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尽力解决生育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系统性地帮助家庭树立生育信心,以期促进实现适度生育率水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茅倬彦认为,《意见》以满足婴幼儿家长需求为导向,从供给侧改革的“增量”“降价”和“提质”核心领域精准发力,加快推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发展,这一系列有力举措将减轻家庭养育的时间成本和经济压力,缓解群众生育养育焦虑,进一步释放生育政策红利,积极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就业。

强化就业住房税收等支持措施

《意见》提出,构建生育友好的就业环境,包括鼓励实行灵活的工作方式、推动创建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切实维护劳动就业合法权益;加强宣传引导和服务管理,包括积极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建立健全人口服务体系。例如,为有接送子女上下学、照顾生病或居家子女等需求的职工提供工作便利,帮助职工解决育儿困难;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学校、社区、群团组织等开展寒暑假托管服务;持续开展就业性别歧视约谈工作,依法查处侵权行为。

具体措施之外,《意见》还专门提到“积极营造婚育友好社会氛围”,创建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首次纳入生育支持措施,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提出,完善生育休假和待遇保障机制,包括优化生育休假制度、完善生育保险等相关社会保险制度。例如,要结合实际完善假期用工成本合理分担机制,明确相关各方责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障职工假期待遇;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同步参加生育保险;逐步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程序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袁涛认为,《意见》将生育保险作为生育支持措施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对生育社会保险制度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有利于推动更多的灵活就业、未就业妇女以及失业人员参加生育保险,有利于推动发挥生育保险对支持适度生育的基础性、长期性制度保障功能。

《意见》提出,强化住房税收等支持措施,包括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精准实施购房租房倾斜政策等;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包括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加强生理卫生等健康教育。

中山大学教授侯佳伟认为,安居乐业,住房于人是生存生活之根本。生育子女比不生育子女的家庭对住房的要求更高,生育多子女家庭对住房条件的改善更为迫切。《意见》推动住房公积金帮助多子女家庭租赁或购买房屋,是进一步完善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体现。

积极生育需各方政策配套衔接

这些年,国家和地方出台了很多政策,小到离婚摇号,大到增加产假、给补贴、优先配公租房、鼓励辅助生殖机构等等。最激进的政策,还有直接给现金的。去年,攀枝花开了先河,给二孩三孩家庭发放补贴金,连续发放3年,引发了很多省市跟风。

政策千呼万唤,但撬动生育的确很难。各种政策面前,作为中坚力量的中青年往往“不为所动”,生育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面貌。

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表示,中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十四五”期间预计进入负增长。而更早前,联合国的世界人口报告亦提及,中国最早可能在2023年出现人口负增长。

北京商报评论员文章表示,低人口增长的背后回到了低生育率。户籍、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各个与生育相关的领域改革不彻底,市场配置资源难以起基础作用,加上经济增长预期减弱、社会结构失衡都是低生育率背后的原因。

鼓励生育是一项需要“慢工出细活”的工作。它既需要理性认知社会的生育心理,并非简单的“你拍一我拍一”,还需要持之以恒地做好政策“纾困”与制度保障,即降低生育成本和提升生育意愿两手抓,两头使劲。

求解生育困境,需要推动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有效抑制生活成本上升、“学区房”房价飞涨,让入托难、入学难等现实难题有缓解的通道。在硬件和制度建设之外,医疗资源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医生、助产士、护士等人才资源的配备都不是朝夕之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