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持 人:《金融时报》见习记者 张冰洁
特邀嘉宾:普益标准研究员 黄晓旭 董翠华
受多种因素影响,今年3月,市场上共2000余只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净值回撤,甚至一度出现“破净潮”。当前,随着市场回暖,“破净”浪潮也基本告一段落。从上半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在“破净”浪潮的影响下,理财产品的兑付收益是否受到了影响?有多少产品的到期收益率达到甚至超过了业绩比较基准?哪些机构以及哪类产品在“破净潮”下“乘风破浪”,依旧取得了良好的兑付收益?针对以上话题,近日,《金融时报》记者对普益标准的黄晓旭和董翠华两位研究员作了采访。
(资料图)
主持人:在今年3月份以来的“破净”浪潮下,理财产品整体收益受到较大波动。总体来看,银行理财产品今年上半年的兑付收益表现如何?是否受到了“破净潮”的影响?
黄晓旭:2022年上半年,全面净值化转型的理财产品经历了一场“破净”浪潮,理财产品整体收益波动较大,考验着市场上投资者的心态。虽然目前随着债市和A股市场逐渐回暖,理财产品收益有所提升,之前“破净”的产品也多数回温,但震荡的市场和“打破刚兑”的产品无疑给广大投资者上了深刻的一课。
在净值化转型背景下,净值波动将成为“新常态”,“保本保息”“刚性兑付”的观念到了该放弃的时候。但作为投资理财的金融工具,理财产品能达到什么样的收益率,仍是投资者的关注点。
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末,发生过“破净”的银行理财产品占存续产品数量的9.73%,给投资者造成了一定的恐慌情绪。但从上半年理财产品的兑付情况来看,产品兑付收益并没有因为短期的“破净”浪潮受到严重的影响,仍有超九成的产品能够达到业绩比较基准,完成收益兑付。
从2022年上半年到期的封闭式产品兑付情况来看,共有12380只产品披露了业绩比较基准。其中,有10367只产品能够计算得到到期收益率。将到期收益率与业绩比较基准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虽然在净值化转型后,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保息,但仍有近九成的产品到期收益率可以达到银行设定的业绩比较基准线,甚至超四成的产品到期收益率超过了业绩比较基准线(业绩比较基准中枢),实现了超额兑付。整体来看,理财市场的兑付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
主持人:从今年上半年封闭式净值型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情况来看,哪些机构以及哪些类型的产品在兑付收益方面表现优异?
黄晓旭:根据普益标准兑付收益榜单提供的相关数据,今年上半年,兑付收益表现优异的理财产品呈现出机构集中度较高、产品以固定收益类为主、风险等级集中在二、三级以及农村金融机构表现突出等特征。
从普益标准公布的兑付榜单来看,上榜机构均呈现明显的集中现象。一方面体现出这些机构在产品创收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其他机构在高收益产品创设方面的竞争力不足。
同时,表现优异的理财产品均以固定收益类为主,混合类为辅,这与上半年到期理财产品中96.54%为固定收益类产品有较大关联。普益标准兑付收益榜单数据显示,从上榜产品占同期同类型兑付产品的比例来看,混合类产品上榜率明显高于固定收益类产品。结合上半年的“破净”浪潮,体现出了混合类产品在资产配置上的灵活性优势。
此外,从产品的风险等级来看,风险等级集中在二、三级的产品在兑付收益方面占据绝对优势。虽然总体而言理财产品的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但在具体产品层面,尤其是上半年理财产品大面积“破净”浪潮中,稳健运作的中低风险产品反而收益更出色。这也同时体现出,只要运作得当,中低风险产品也能创造不俗收益。
在普益标准公布的综合榜单和固定收益类榜单中,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均占据了较大比例。可见,虽然农村金融机构在资金体量、网点数量、研投能力等方面与大型银行有一定差距,但仍可发挥自身优势,在产品收益方面崭露头角。
主持人:今年上半年,理财产品的兑付收益表现给各家机构带来了怎样的借鉴意义?对于投资者来说,在全面净值化时代,选择理财产品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董翠华:一是大型机构更应做好优质产品的打造。大型机构各方面资源充足,客户群体广泛,更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培育多个差异化的优质产品系列,满足投资者的不同投资需求。
二是小型机构应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打造一两个优质王牌产品系列。
对于投资者来说,选择理财产品仍需擦亮眼睛,谨记理财产品的历史收益不代表未来收益。因为净值化转型后,产品收益不仅依赖于发行机构的产品运作能力,也极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即使是同一个产品系列,资产配置方面有一定相似性,历史收益也不能代表产品的未来收益。
投资者应对自身投资偏好有充分认识,对大型机构和小型机构的优劣势有充分了解,正确认识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之间的关联,在对理财产品信息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