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强化精准鉴定评价。面对一些世代耕种的老品种快速流失的现象,如何能够实现对其保护和利用的可持续性?种植户和专家均表示,需要提高种植效益,念好保护经,打好增收牌,才能让老品种真正活化起来。

近期,在云南省元江县羊街乡坝木村,村书记龙保宇格外忙碌,安顿好慕名前来体验少数民族氛围的游客,刚收完庄稼的梯田,也正等着他一块一块去验收,好投放鱼苗。“投放鱼苗是为了增加亩产收益,提高村民种植蚂蚱谷和红河紫谷这两个本地水稻品种的积极性。”

“但现在这些世代耕种的老品种因为青壮劳动力的缺乏等原因,正面临快速流失的危机。”说起两个本地水稻品种现状,羊街乡副乡长关翔显得颇为忧虑。

“2020年,全球环境基金支持的‘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正式启动。针对我国作物地方品种丧失严重、保护方式单一、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可推动我国起源作物地方品种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工作主流化。”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首席技术专家王全辉介绍,蚂蚱谷和红河紫谷这两个被坝木村村民种植的水稻地方品种,2021年被“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选为目标区域和目标品种之一。

“这两个品种是云南哈尼先民在隋唐初期的高山梯田垦殖中由野稻逐渐驯化而成,至今仍保留野稻基因,比现代杂交水稻的基因多了近3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杨雅云分析,种植过程的生态化虽造就了蚂蚱谷、紫谷优良的品质,但一年只产一季,亩产量低,耕种耗费人力的短板仍显得突出。

怎么让老品种焕发活力,帮农民的收入跑出“加速度”?“今年在坝木村对蚂蚱谷和红河紫谷进行了36亩的示范种植,平均产量均超过320公斤/亩,展现了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杨雅云说,未来将制定并完善培育规程,帮助当地农户规范化、精准化种植,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发展乡村振兴,让农民增收致富也要学会“多条腿”走路。杨雅云介绍,现如今,通过推动《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哈尼云海梯田保护办法》落地生根和科普宣传等活动,使资金和项目进一步向梯田生产倾斜,帮助当地恢复梯田景观。“今年,坝木村恢复了50多亩梯田。”

“明年还将助力坝木村打造一个田园综合体,结合粽扇舞等民族民间文化,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将适宜梯田的老品种打造成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石和增收牌,助力乡村振兴。”关翔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