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资料图片)

商业规律总会在不知不觉间展现出它的周期性,即便是方便面这类传统的食品市场也不能例外。

在中国方便面市场中,长期以来都是康师傅独占鳌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今天,康师傅方便面几乎已经成为了中国方便面品牌的代名词。可是近年来,它无论在市场表现还是在品牌影响力上都在面临着颓势尽显的局面。

在品牌层面,随着越来越多更有新意的方便面品牌、产品出现,人们早已把康师傅方便面扫入“传统”甚至“过时”的印象中。

此外,在今年的酸菜质量危机之下,康师傅积累多年的品牌声誉也受到了巨大影响;在市场表现层面,康师傅虽然还在保持着营收增长,但增幅已经十分有限,而且这种增长还是以利润下降作为代价的。

根据最新的2022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康师傅在今年上半年实现了超过382亿元的总营收,相比去年同期增长7.97%。但在净利润层面,其归母净利润只录得了12.53亿元的数据,同比大幅下跌超过38%。

康师傅方便面业务净利润同比下滑超过39%、饮品业务净利润同比下滑超过37%...

对于目前的康师傅来说,它好歹还能用“增收不增利”来掩饰自己的困境,毕竟营收还在增长。可从目前营收的增幅来看,它在未来还能持续多久营收增长态势可能已经成了一个问题,等到它真的营收利润双降,那时才会是它跌落神坛的开始。

方便面业务不给力,康师傅业绩承压

对于康师傅来说,方便面和饮品业务是其两大核心业务,但这两块业务的表现都谈不上乐观,特别是方便面业务。

在今年上半年382亿元左右的总营收中,方便面业务已经没有办法给公司贡献太多的营收比例,方便面业务营收占比只有35%,大概是135亿元,公司超过六成的营收都是由饮品业务所贡献的。

更重要的是,康师傅方便面业务的增长似乎已经快要触顶,只有6.49%的同比增幅意味着未来这一块业务可能都没有办法帮助康师傅在整体营收层面实现进一步的提升。

相对来说,饮品业务的表现倒是还好一点,除了是康师傅主要营收来源之外,这块业务在今年上半年实现了超过9%的营收增长,这比方便面的不到7%要好看些。

不过这也仅仅是好看一些,整体来看,康师傅在营收层面的增幅已经非常有限,这将考验着它未来的长期业绩表现。

此外,整体营收层面的正增长无法掩盖康师傅在利润层面下滑的趋势,而且是方便面、饮品两块核心业务均大幅下滑,这将进一步稀释康师傅在营收增长层面的成绩,因为增收不增利同样表明康师傅目前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康师傅的整体毛利率表现是它最近五年以来的最低值,这让这家老牌方便面、饮品品牌遭受了更多的质疑。

品牌老化背后,不可预期的未来

毫无疑问的是,康师傅“老”了,这种苍老目前只有很小一部分体现在业绩上,更多还是体现在品牌和未来预期层面。

客观来讲,即便是业绩承压、增速放缓、利润大幅下滑,康师傅仍然在中国方便面市场占据着龙头老大的位置。根据相关行业统计数据显示,以销售额计算,康师傅在国内方便面市场的市场占有率超过四成。

不过,不论是整体的方便面市场,还是康师傅这个品牌,大家对于它的期望都不乐观。

近年来,中国方便面市场正在遭遇增长乏力的局面,年轻消费者越来越不爱吃方便面了。

考虑到外卖、预制菜、新兴方便面品牌以及同类创新产品、大量新消费速食产品的分流,康师傅所代表的传统方便面市场很有可能会就这样一蹶不振下去。

此外,近年康师傅在方便面领域还遭遇着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可以说内忧外患才是它的主旋律。再加上深陷“老坛酸菜”食品安全危机,方方面面都表明康师傅的未来不确定性很大。

而为了扭转这种困境,康师傅自身也在进行大量的尝试、想要通过创新产品来重新获得方便面市场快速增长的密码。可惜的是,它的这些尝试都不太成功。

这些年来,康师傅开始推出大量主打高端的方便面产品,在产品种类上也延伸到了拌面、手工日晒面等新维度,新口味方便面产品层出不穷,但从财报表现上来看,它的这些转型动作并没有取得实际成效,消费者在品牌感知上也完全没有对康师傅形成改变。

在消费者眼中,康师傅还是那个主打红烧牛肉、老坛酸菜等传统方便面口味的老品牌,这种刻板印象在不佳的市场大环境下正在“温水煮青蛙”式地蚕食着康师傅的未来。

当然,不可否认目前的方便面业务对于康师傅来说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随着饮品业务成为康师傅的主力营收来源,它只要能够在饮品层面表现好,那么方便面业务的萎靡其实可以逐渐忽略。

可惜的是,康师傅饮品业务和方便面业务有着非常高度的相似性,它同样在面临着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的压力,也同样在面临着品牌老化、新兴品牌层出不穷的竞争。

甚至从竞争维度上看,康师傅饮品业务面临的压力比方便面要大得多,因为在饮品市场,康师傅的对手既有国际巨头,也有新锐品牌,还有新茶饮品牌。

或许,品牌年轻化才是康师傅重拾风光的关键?但品牌年轻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对康师傅这种老品牌来说,它还要面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考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