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民生证券发布一篇银行行业的研究报告银行自营投资的逻辑是什么?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什么是自营投资?银行自营投资(以下简称“自营投资”)是指以银行自有资金进行的投资业务,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可分为债券、权益、公募基金等六类。从银行资产业务看,信贷投放往往是优先级资产,自营投资则通常扮演“被动配置”的角色。


(资料图片)

自营投资如何映射到银行财务报表?从资产负债表来看,自营投资对应金融投资科目,又下设交易性金融资产、债权投资、其他债权等细分科目。基于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自营投资收入映射到银行财报的路径可归纳为:1)债权投资一般只影响利息收入;2)其他债权投资主要影响利息收入和其他综合收益,处置时影响投资收益;3)交易性金融资产影响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自营投资的重要性和投向如何?截至22H1,上市银行金融投资占比总资产为28.2%,粗略测算自营投资收入占比总营收为36.3%。我们将其资产投向进一步细化为十类,整体看利率债占主导,其次为信用债,再次为基金和非标。

自营投资面临三个层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市场层面,主要包括狭义流动性环境以及资产供给情况。二是监管层面,包括1)金融套利监管,对自营投资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带来非标等比重的持续下降;2)资本充足率,影响自营投资力度和资产选择;3)流动性指标,理论上会推动自营投资形成“利率债―信用债―金融债/同业存单”的偏好顺序;4)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主要体现在营收扰动和资本充足率上。三是银行内部要求,重点关注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体系的影响:1)FTP定价越高,通常对非标等投资有一定倾斜,更有动力通过基金实现杠杆投资;2)FTP敏感度越低,也可能助推非标等资产配置较多。

多重因素影响下,自营投资有哪些变化?我们从四个维度去观测。一是规模增速上,经历“先升后降再趋于稳定”三阶段变化,主导因素从市场切换到监管再回归市场。二是投资结构上,标准化资产占比不断提升,其中利率债占比稳中有升,信用债则有所下降,或受资本占用、流动性指标考核等多重因素影响,公募基金比重稳步提升,此前部分承载了自营非标投资需求,近年来摊余成本法估值债基再度推高其占比。三是各类银行对比来看,国有行“标准化”投资最为显著,特别是利率债,能够较好满足流动性指标要求;股份行和城商行非标占比相对较高,是此前通过“影子信贷”实现扩表增润的结果,强监管下占比已快速回落,并部分转向基金投资;农商行同业理财一度占比近三成,侧面反映此前扩张路径,当前同业存单占比相对较高。四是展望后续,标准化投资趋势下,自营投资交易型能力愈加重要。

哪些银行自营投资能力强?我们从回报率的视角,提供一种刻画方式,设计“自营投资回报率”指标。测算结果显示,城商行自营投资能力最强,其次为股份行;个股维度,城商行中成都、南京、长沙和江苏银行(600919)排名靠前,股份行中平安和浙商银行(601916)相对领先,农商行和国有行中的江阴、邮储银行(601658)优势明显。

投资建议:标准化投资愈加明显,投资能力重要性凸显

银行自营投资通常扮演“被动配置”的角色,并受市场、监管、银行内部管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整体看,自营投资增速经历波动后趋于稳定,结构上不断向标准化资产倾斜,各类银行在不同约束和禀赋下自营投资有明显差异。在信贷需求相对疲软时,自营投资能力强的银行或能更好稳定业绩增速,继续看好银行板块,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金融监管趋严;利率转向;资本充足率下降。

声明:本文引用第三方机构发布报告信息源,并不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数据仅供参考,据此交易,风险自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