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外部经济金融环境与行业违法违规风险因素交织形成的一种综合风险,案件风险正逐步进入监管视野。上海证券报近日获悉,多地监管部门在统计2021年当地银行保险业案件风险时发现,案件数量和金额呈上升趋势,报送案件和涉案金额同比均出现上升。

具体从类型来看,分为业内案件和业外案件。据业内人士介绍,银行业、保险业的案件风险涉及公司治理及各个业务层面,主要集中在非法集资类、内幕交易类、业务类、业外诈骗类等领域。

从去年情况来看,案件风险呈现出一些新特征:一是消费贷款欺诈风险高企,以汽车消费贷款最为突出,汽车消费贷款诈骗案件同比增长较快;二是车险欺诈持续高发,高端二手车成为案发重点;三是信用保证保险等新兴保险产品欺诈案件冒头;五是“退保黑产”“人伤黄牛”等中介乱象导致案件风险加剧。

在近年来持续高压的监管态势下,案件风险仍旧高发,银行保险机构内部管理体系不完善是重要原因。以保险业为例,保险代理人队伍经历前期野蛮生长,代理人质量良莠不齐,频频发生的“代理人收取佣金恶意退保”等诈骗案件,就是保险公司因内部管理松懈而自食苦果的惨痛代价。

而“人伤黄牛”案件屡屡发生,则是受内外部因素共同影响。“人伤黄牛”又被称为“司法黄牛”,主要盯上的是交通事故中的人伤理赔案件。这些“黄牛”往往打着“法律咨询”“代办鉴定”等旗号,利用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赔偿流程、标准不熟悉,凭借信息不对称,通过买断、代理伤者索赔等方式,牟取不正当利益。

聚焦“人伤黄牛”产生的原因,业内人士认为,外部原因主要是“人伤黄牛”受利益驱使和部分伤者意图从保险公司拿到高额赔偿金。内部原因方面,一是保险理赔流程存在繁琐、不透明之处;二是理赔人员对理赔案件主动跟踪、调解、垫付等服务执行不到位,并且部分理赔人员识别虚假单证及识别赔款支付流程问题的能力较弱,给了“人伤黄牛”可乘之机。

总的来看,这些案件背后,还暴露出银行保险机构在案件风险防控和案件处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管理体系不完善,案防内生动力不足;员工管理承压,内部作案隐患增加;业务风控滞后,易为外部欺诈利用;案件迟瞒漏报,调查处置迟缓。

据了解,部分机构交叉金融和创新业务风险管理不足,转型过急又导致风控管理让步,在人员、流程、系统等未准备到位的情况下,盲目发力新型业务领域,均易引发案件。比如,新保险品种反欺诈评估不完善,配套措施存在时滞,风控模型迭代不及时;又如,贷款业务抵押品管理存在重大缺陷,审查存在漏洞,管理不严格。特别是金融业务线上化后,线上互联网业务成为外部欺诈新“温床”,互联网贷款风险凸显,保险快速理赔六成存在漏洞等等。

打铁还需自身硬。有业内人士建议,各银行保险机构要先完善自身管理体系,严格落实《银行保险机构涉刑案件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要求,加强机制建设,树立“不能为”环境;抓实人员管理,形成“不愿为”理念;改进流程体系,内嵌“不易为”要求;强化合力打击,筑牢“不敢为”防线。此外,监管部门也要继续强化监督管理,对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打击、绝不姑息,营造一个健康发展的行业环境。(何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