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通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水泥项目批小建大,生态破坏问题突出。
2017年,国家有关部门曾提出,以环境资源保护为前提,支持西藏适度发展水泥产业。由于地理条件受限和生态保护需要,西藏水泥生产线主要分布在拉萨、昌都、日喀则等地。
此次督察发现,昌都在本市“十三五”规划的两条生产线外,又新上了两条水泥生产线,如今4条水泥生产线总产能360吨/年,超过规划产能的41.2%,是当地水泥实际需求的两倍多,这不仅突破有关部门曾要求的“适度”,也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督察人员担忧,当地水泥行业可能面临产能过剩。
2021年之前,在昌都,水泥一度供不应求。
此前,全市仅昌都高争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争建材”)1条水泥生产线。2015年,昌都市的“十三五”规划提出,力争“十三五”及长远规划期间拥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两条,即高争建材一期和西藏开投海通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通水泥”)。
2017年,国家有关部门调研西藏水泥行业后发现,西藏水泥供需矛盾凸显,价格高企,提出“以环境资源保护为前提,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原料保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支持西藏适度发展水泥产业”。然而,“适度”逐渐被突破。
2018年以来,昌都市推动建设八宿海螺水泥(600585)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八宿水泥”)、高争建材二期两条规划外水泥熟料生产线。八宿水泥被列为当地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昌都市政府要求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其配套手续审批。
昌都一名政府官员坦言,规划外项目上马时,对实际水泥需求缺乏精准预计。
八宿水泥、高争建材二期、海通水泥3条生产线在2020-2021年集中建成,总产能远超当地需求。重复建设的后果是,企业为维持运转杀价,利润空间严重压缩。督察人员认为,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的落后设备迟迟不淘汰、生态修复投入受影响。
通报还指出,4个水泥项目均存在批小建大问题。这背后是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放任项目违规点火投产。
督察发现,高争建材石灰岩矿山将开采的矿石从海拔约4600米的山顶,直接自然滚落到工业广场,形成高差约400米的碎石陡坡,矿区山体自然生态破坏殆尽。督察现场,高争建材方面表示,今年预计投入4000万元用于生态修复。但在督察人员看来,这样的投入力度杯水车薪。
通报还指出,海通水泥野蛮施工,采区和矿区道路两旁废渣弃土大量顺坡倾倒,导致矿区形成大面积高陡边坡,且未落实矿区生态修复措施,生态破坏十分严重。八宿水泥矿山未落实环评“边生产边治理”要求,没有采取作业区及运矿道路洒水降尘、堆存物料防尘苫盖等抑尘措施。
2018年年底到2022年,当地自然资源部门向3家企业下达了12份整改通知,让企业停工整改,但“几乎对他们没有什么触动”。
2018年起,当地生态环境部门给高争建材共下发过25份整改通知书,罚款33万元,但仅对环评中涉及的水、土、气等领域进行监管,“从法律法规上讲,不涉及生态修复”。
相关部门表示,山高路远、人手不足、当地缺乏专业的第三方机构等客观条件,都给监管增加了难度。
基层专业性力量不足的困窘也显现出来。去年8月,作为33家重点排污企业之一的高争建材设备故障,接入生态环境部门在线监测平台的数据异常,但相关人员并未及时察觉,“在线监测平台也是去年刚刚接入,工作人员还不太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