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理财也会亏钱!”近期,有不少投资者这样吐槽。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股市债市波动,向来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净值波动,甚至出现本金亏损的情况,部分投资者产生了“恐慌”情绪。

那么,目前市场中有多少理财产品“破净”?

“破净”真的是产品出现问题了吗?

投资者应如何应对?

对于以上投资者关心的问题,本期金融问答邀请到了普益标准研究员郑哲涵、雷文杰、陈雪花、王杰,为您作出解答。

提问:

目前市场上有多少理财产品“破净”?占比是多少?

回答:

截至2022年3月28日,在统计到的22518款存续的净值型人民币产品中,共有1899款净值型人民币理财产品正在经历单位净值“破净”,占比8.43%。其中,正在经历单位净值“破净”的产品中,仍有81.83%的产品将单位净值控制在0.98以上,净值跌幅相对可控。

不同类型产品中,固收类产品破净占比最低。截至2022年3月28日,上述统计到的两万余款净值型人民币产品中,固收类产品有20834款,其中有5.6%的产品正在经历“破净”,“破净”产品今年以来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4.9%。

不同风险等级产品中,风险越低的产品发生破净的可能性越小。从“破净”产品的风险级别来看,R1(谨慎型)产品未发生“破净”,R2(稳健型)产品发生“破净”的概率也相对较小,仅有4.12%。即使发生“破净”,R2(稳健型)产品的止损和回撤控制表现也明显优于R3(平衡型)、R4(进取型)和R5(激进型)产品。

总的来看,出现“破净”或正在经历“破净”的理财产品数量仅占全市场数量的一成左右,且主要为混合类、权益类产品。市场波动中,固收类产品、风险等级R1和R2类产品仍然表现稳定。

提问:

“破净”真的是理财产品出现问题了吗?

回答:

今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反复,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预期等国内外因素叠加影响,债券市场和权益市场共振调整导致银行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价格出现明显下跌。

而投资者受负面情绪影响,很容易产生非理性的赎回行为,“锁定”现有负收益。赎回费也会进一步造成赎回者的经济损失。当市场悲观情绪引发大批投资者集中赎回时,理财产品将不得不出售各类底层资产以满足投资者的赎回需求,而底层资产抛售行为不仅会导致理财规模锐减,还会迫使各类底层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加深股债市场共振的负面影响,再度压低理财产品净值。

资管新规出台后,净值化转型成为银行理财业务的必然发展方向,而作为实现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目标的重要手段,采用市值法估值是大势所趋。与摊余成本法不同,市值法不仅考虑了理财产品投资于债券类资产时的票面利率,还考虑了因市场表现变化造成的底层资产价值波动,并让这些波动清晰地反映在理财产品的净值上。通俗来讲,同样的例子,若使用的是市值法,假设因市场变动,95元购入的债券目前的市值只有93元,那即使债券到期时依然能拿到100元,但现在却会出现2元的波动。

此外,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披露方式也在逐渐优化。以前,理财产品的市值仅显示为购买金额,在产品到期、本金和收益进入投资者账户前并不会发生变化。现在,依据监管的要求,银行需要定期、及时对产品净值进行披露,故理财产品净值表现会更加直接的呈现给投资者。

总的来说,资产联动下的股债波动,以及估值和信息披露方式的调整并没有真正造成理财产品出现问题,只是揭开了那层掩饰波动的“纱”,使净值波动更加直观、清晰。

提问:

“破净”之后,要不要开始“跑路”?

回答:

短暂的收益涨跌都只是一时表现,不要太纠结于一日或者几日的净值波动。

就理财产品主要投资标的债券而言,所投债券通常持有至到期,短期内债券涨跌会引起产品净值波动,但不影响债券到期收益率,也就是说短期波动不对最终收益产生过多影响。所以,将时间线拉长,以时间换空间,获得稳定收益,乃是投资者上策之选。

投资者要聚焦长期视角,避免基金踩踏导致的真实利益受损。相较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出现部分回撤而言,混合类、权益类基金在此次市场震荡中遭遇大量赎回,为应对赎回压力,基金经理不得不大量卖出持仓股票,引发连环下跌,导致场内多只基金处于折价状态。

若投资者在理财产品走势不平稳甚至下跌的时候,不断地赎回产品,将资金撤出,而赎回产品时可用于兑换套现的现金不够多,兑付压力会让投资经理大量抛售债券资产,导致债市下跌,而债市下跌会带动其他以债券为主要投资标的的理财产品一起下跌,这会进一步引发投资者赎回产品,陷入恶性循环。

面对理财产品破净,投资者无需恐慌,不要在底谷时转身而走,也不要在顶峰时慕名而来,应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实现财富保值增值。

这期的解答您看懂了吗?

如果仍有疑问

请留下您的问题

我们会继续来解答

↓↓↓

我要提问

小编在线等哦~

大家都在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