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近年来,各地不断夯实产业基础,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随着各类新产业(300832)新业态茁壮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正不断实现。

旅游带沿线种菊花

脱贫户收入翻一番

走进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中店乡仓坊村,一间印有“寻味仓坊”标识的小屋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往里一瞧,原来是村里的助农展销中心。土鸡蛋、生态米、石斛酒……货架上摆满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拿起一盒金丝皇菊,仓坊村党总支书记陈玉龙兴致勃勃地介绍起来:“这是我们村今年主推的产品,像这样成盒包装好的,方便送人,很受市场欢迎。”

陈玉龙手中的金丝皇菊产自村里的菊花种植基地。2021年5月,为了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仓坊村依托村里的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菊花种植产业。

“菊花容易种植,附加值高,而且我们这里气候条件适宜菊花生长。”陈玉龙说,“目前基地主要有金丝皇菊和婺源皇菊,一共170亩,大多分布在‘九十里山水画廊’休闲旅游带沿线,去年菊花盛开时,金灿灿一片,村里成了旅游打卡点。”

菊花种植基地,不仅为村里带来了人气,更带来了财气。2021年,仓坊村向金安区农业农村局申请了260万元的政策资金,其中投入220万元用于烘干厂房的建设。“厂房面积接近2000平方米,共有10个烘干车间,采摘下来的鲜菊花,在这里经过几十个小时的烘干,变成干菊花,既能做饮品,也可入药。”中店乡副乡长王郑说,“去年年底,第一季菊花收获,烘干后金丝皇菊有1500斤,婺源皇菊有1800斤,各地客商都来收购,赚了30多万元。”

种植、采摘、烘干……菊花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手,仓坊村招聘村民,尤其是脱贫户,前往菊花种植基地务工,给大家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脱贫户江德宽、陈传云夫妻俩是土生土长的仓坊村人,去年5月来到基地上班。“经过专人培训,我们很快就能上手,现在都可以带新人了。”江德宽说,“以前靠着种田和公益性岗位,一年能挣1万多元,在这里上班之后,家里收入翻了一番。”

“今年,我们将更注重菊花品质的提高,增种七月菊等新品种,适度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周边村民加入进来。同时,通过后期加工技术的改进,提高产品附加值。”陈玉龙说,“最近,我们注册的‘三实黄菊’商标已经批准下来,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这一特色品牌,把菊花产业做大做强。”

山地脐橙林下黄精

绿色产业助力振兴

青山环抱,金溪河从村口静静流过,这里是福建省将乐县常口村。领着记者一路在村里走,村党支部书记邓万富手指之处,处处都像是山水画。

漫步村子,果香四溢,山坳处,脐橙树苗漫山遍野。2019年,来自江西抚州的徐良辉来到福建,打算物色一片山地,种植脐橙。经将乐县政府介绍,常口村成为徐良辉的考察点之一。徐良辉回忆,自己刚来到常口村便不肯走了。他将村里的土壤和水质带回去检测:土壤有机质、水的矿物质十分丰富。于是,二话没说,徐良辉就和村里签下订单。村里改变原先直接出租土地的形式,对之前荒废的山地进行平整,配好基础设施后,再交由徐良辉进行承包经营。“这样一来便能够有效提升村财收入。”邓万富介绍,今年,脐橙将迎来挂果期,至少会给村子带来80万元的村财收入。

远处的连片深山里,有一片多花黄精林下仿生态种植示范基地,种植着150亩的黄精。邓万富介绍,“做好了脐橙文章,其他好项目也接踵而来。”依托多花黄精的林下种植,常口村还引进青宝中医药研发基地项目,发展起药材加工和研学。

水上游船、生态康养、农家乐……常口村还和福建省旅游集团签下总投资6亿元的旅游合作协议,将这里打造成综合性文旅康养基地。只要天气晴好,村里现在到处都是游客。

“如今,村子围绕绿色产业,已经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态势。绿色产业也已经成为常口村发展的重要动力。”邓万富说。

去脐橙基地摘果、包装,去研学基地食堂做饭……一有空,村民孙桂英就去周边的企业帮忙。孙桂英说,现在村子的企业很多,只要有劳动意愿,都能找到活干,“平时打零工,一年少说也有两三万元的收入。”如今,村里像孙桂英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就有20多人。

“下一步,村子将继续端牢生态饭碗,打响生态品牌,做活文旅康养经济,建设好两山学堂旅游研学基地,打造村庄生态餐厅,并鼓励村民在家门口开办农家乐,调动广大在家妇女创业、就业的积极性,努力实现人人参与、户户增收。”邓万富信心满满。

丘陵地块种药材

产业链条更完善

“谁家有货?客户需要一级的地黄,有的过来联系我!”在山西襄汾县南贾镇荀董村,每当村委会的大喇叭响起,村民们就知道,这准是贾浩杰又在找货了。

贾浩杰今年刚刚40岁,是荀董村土生土长的村民,也是一家药材贸易公司的负责人,在村里的“药材圈”举足轻重。药材出货到全国各地,找他;缺货了需要补货,也找他。

荀董村,这个距襄汾县城西南2公里的小村庄,近年来在国内的中药材市场里大名鼎鼎。全村3000多人,90%以上都从事着中药材的种植、加工、贸易等有关产业。“村里大部分为丘陵地块,适宜各类中药材的种植生长,向来有种植药材的传统。”荀董村村支书李静介绍。

村里商机的起源,正是源于“地黄”。地黄,又称生地,是村里最早种植的药材。村里的种植户贾艳军,既是贾浩杰的老朋友,也是生意伙伴。这几年,他陆续承包了200多亩土地,尝试种黄芩、柴胡等多种药材,仅黄芩每亩就有3000元左右的净收入。同时,村里许多人还开始走出去,在外承包种植、收购药材。

如今,荀董村的药材从原来的个体经营,到现在已经形成拥有职业种药农民100多个、龙头企业30多个、中药材合作社80多个的规模化特色产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药商前来采购中药材。每年向全国各大小药材市场、药厂提供优质原药材2万余吨,年销售额可达2亿多元。

“去年,我们县成立了中药材协会,来自我们村的副会长就占了3个!对外合作交流、开展技能培训等更加便利了。”李静介绍,随着产业发展,村里的路宽了,绿化多了,广场也新了,几乎每家都有了小轿车。一个村里的乡亲,也成了走动密切的生意圈伙伴。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如何进一步强化优势,荀董村也已经开始谋划。今年,荀董村被确立为山西省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示范基地,获得了政府的支持资金,将在村里建设集加工、贸易、展示等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园。“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整合资源,培育优质品种,发展深加工产业,科学规范运营,吸引村里药材大户入驻。健全产业链条,壮大地域品牌,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李静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