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超级工厂里,机械臂旋转扭动、灵活作业;“智慧大脑”精细匹配的供应链方案和仓储物流,订单按照效率最优原则奔向急需的工厂;洋山港林立的无人塔吊,将集装箱源源不断运往全球各地……生产线飞转,物流通畅,这样的场景正在上海发生。

“机器不停,真金白银”。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在抓好抗疫工作的同时,尽最大努力保持生产线不停、供应链稳固。

一台机器人灵巧地握住一只“手臂”,精准放置到位,另一台机器人“手持”螺丝钉飞速旋转,不到3秒就完成一组螺丝的锁附。机器人会判断每一颗螺丝拧紧的程度,保证恰到好处。

作为上海首个建成投产的“机器人制造机器人”智能工厂,新时达位于上海嘉定的工厂里,机器人们正在生产线上忙碌。机器人生产线相比人工生产线,产品测试一次性通过率提升15%,效率提升30%以上。疫情期间,智能工厂更保证了生产线运转如常。

“我所负责的‘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生产线上,每日可生产20台机器人。”新时达机器人运营总监周渊说,市场对自动化产品的需求旺盛,除了“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生产线,其他生产线也有300多名员工主动返岗,吃住在工厂,全力以赴稳生产、保交付。

上海松江区新桥镇一家工厂产能“告急”,短期内无法完成加工订单。通过大数据匹配,这些订单被“派”到生产设备和制造能力相似的苏州工厂,完成生产后直接发货。

这样的“稳链”故事背后,是一张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智慧网络。云汉芯城(上海)互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疫情期间通过电子元器件在线商城,每天为超过2000家中小电子制造企业提供元器件供应,避免因“无料可用”影响生产进度,助力减少疫情对电子产业供应链的扰动。

“公司3月份最新上线的智慧工厂网络平台,弹性对接全国不同领域、不同规模的工厂,满足供应链条上企业的差异化需求,为暂时因疫情无法开工的工厂解燃眉之急。”云汉芯城公司副总裁周雪峰说。

对24小时生产不间断的半导体企业来说,其对供应链波动的容忍度更低。功率半导体企业尼西半导体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紧急采购了1000多条睡袋及被褥,在核酸全覆盖、全阴性的前提下,在上海实施切块式、网格化筛查的48小时封闭管理期间,以75%的出勤率达成了98%的产出。专注于300毫米抛光硅片以及薄层外延片生产的上海超硅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在分级分类的精准防疫指导下,订单满满、生产不间断。

“我们的产品供应给多个国际一流半导体企业。进入全球供应链体系,不仅是对产品科技含量的认证,也是对企业精细管理、稳定运营的考验。”上海超硅董事长陈猛说,“稳,是中国企业重要的竞争力。”

在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上,红色塔吊林立,一艘艘国际大型货轮即将把“中国制造”运往全球各地。在远程操控和无接触作业加持下,上海港单日集装箱吞吐量在疫情期间仍保持在14万标准箱左右,1至2月份集装箱吞吐量保持高位,成为国际大港稳物流、稳供应链的有力注脚。(姚玉洁 龚 雯 贾远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