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银保监会对21家全国性中资银行机构EAST数据质量进行专项检查。结果显示,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等21家银行均出现漏报错报EAST数据、部分数据交叉校核存在偏差等数据质量违规问题,银保监会依法严肃予以行政处罚。21家银行处罚金额合计高达8760万元。
所谓EAST,是指监管标准化数据系统(Examination&AnalysisSystemTechnology),该系统包含银行标准化数据提取、现场检查项目管理、数据模型生成工具、数据模型发布与管理等功能模块。
业内人士指出,EAST系统在监管检查领域发挥精确制导、精密追踪和精准定位的作用,能够查出疑点数据,挖掘出隐藏问题,有效提升检查效率。
银保监会因“数据质量存在问题”批量开罚单并非偶然。2020年4月,银保监会一连发布多张百万元级罚单,八家银行因EAST系统的数据质量及数据报送存在违法违规行为被处罚,合计罚金1770万元,涉及六大国有银行和两家股份制银行。银保监会开具的首批EAST罚单,当即引起银行业关注。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与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权此前表示:“监管机构公布的罚单反映出银行数据报送不及时、不全面、不准确等现象比较突出,对于公共利益造成了重要影响。”
近年来,银保监会高度重视监管数据的整体治理水平和质量控制机制。1月25日,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在2022年工作会议中强调:“提升非现场监管威慑力,强化现场检查尖刀利剑作用。保持行政处罚高压态势,切实提高金融违法违规成本。加强对依法监管的科技支撑,提高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1月30日,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数据标准化规范(2021 版)》(EAST5.0)(下称《规范》),要求金融机构切实推进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和数据专业性,进一步增强数据规范性。
和2019版本相比,2021版《规范》删除了贷款展期、持卡人基础信息表、资产负债科目统计表、资金交易信息表、表外授信业务表、信用证合同表、信用证明细信息表。
此外,《规范》也新增了对公客户财务信息表、集团客户表、收单商户信息表等客户信息表,交易背景信息表、代理代销交易信息表、即期及衍生品交易信息表、客户理财产品持有信息表等交易信息表和其他表格。
EAST系统项目于2012年首次发布,2022年更新到EAST5.0版本,运营时间达10年。业内人士透露,该系统应用仍未能有效覆盖所有银行机构。
不过根据《规范》,5月18日前,各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银保监会直接监管的外资银行、直销银行、理财登记中心要按照新标准进行首次数据报送。各地方法人银行机构首次报送时间原则上不晚于5月20日。
需要明确的是,监管部门审查银行EAST系统的数据质量及数据报送的力度只会越来越严格。2021年9月,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数据治理”要素首次纳入评价体系,并占5%的权重。这意味着EAST报送质量也是银行重要考核指标。
2022年以来,金融科技强监管信号非常明显。2月8日,央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完善金融风险防控标准,健全金融业综合统计标准,推进金融消费者保护标准建设,加强标准对金融监管的支持。
3月23日,央行发布《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强调,2022年要贯彻“十四五”规划纲要,多措并举推动《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22—2025年)》落地实施,高质量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
需要注意的是,会议部署五项重点工作中,三项涉及监管。即建立健全金融科技伦理监管框架和制度规范、深化运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以及强化数字化监管能力建设。
“监管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是银行机构内控合规的内在要求,更是贯彻落实政策部署和监管要求的具体体现。”3月25日,银保监会强调,银行机构要切实承担数据质量的主体责任,对照监管数据标准化规范的相关要求,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强化数据质量管控,持续提高数据报送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同日,央行发布《2021年四季度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显示,439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大部分机构在安全边界内,高风险机构连续6个季度下降,较峰值压降过半。全国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峰值已减少333家,现有316家高风险机构总资产仅占银行业总资产的1%。
银保监会表示,将督促银行机构严肃追责问责,深挖数据质量违规问题背后的治理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等根源性问题,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完善机制缺陷,弥补制度漏洞。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继续加大对监管数据质量违法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严肃市场纪律,提高违规成本,引导并督促银行机构切实发挥监管标准化数据在防范金融风险、提升内控水平等方面的作用。”银保监会指出。
编辑 刘威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