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相关专家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方案》对我国新型储能从技术研发、示范应用、产业化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并从市场机制、政策保障、标准建设、金融投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推进,为我国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勾画出实施路径。“《方案》透露诸多发展信号和亮点,相信通过政策激励与市场驱动,我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储能市场。”

“十四五”期间锂离子电池价格

有下降空间

去年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曾明确,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根据《方案》,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

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火电与核电机组抽汽蓄能等依托常规电源的新型储能技术、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兆瓦级飞轮储能等机械储能技术逐步成熟;氢储能、热(冷)储能等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取得突破。

“《方案》出台正当其时,明确了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的实施路径,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表示,对新型储能“十四五”时期的发展规模不再设定具体目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能源局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建设,为储能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储能有序发展。

陈海生进一步称,《方案》提到2025年我国储能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并对不同技术类型、不同时长尺度的储能技术发展予以部署。自2021年以来,受上游原材料涨价的影响,以锂离子电池为主的电化学储能电池价格大幅上涨,将进一步影响储能项目的经济性,目前国家各部委正在积极研讨稳定原材料价格的方案,相信随着产业扩大的规模效应以及技术进步,锂离子电池的价格将逐步回落,“十四五”期间会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首提火电抽汽蓄能和核电抽汽蓄能

示范应用

在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方面,《方案》共部署了三个重点攻关方向。

比如,坚持储能技术“百花齐放”的原则,切合系统应用需求,重点发展大规模、长寿命、高安全、低成本的储能技术,如百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百兆瓦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同时对液态金属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前沿技术,氢储能、热储能等不同类型的长时储能技术也进行布局与支持。

“结合我国电源结构及系统需求,《方案》布局了不同技术类型、多种时间尺度的新型储能技术示范,并首次提出了火电抽汽蓄能、核电抽汽蓄能的示范应用。”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表示。

“十四五”时期,源侧储能作为大力发展的重点,《方案》提出在推动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建设、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基地外送、促进沙漠戈壁荒漠大型基地开发消纳、海上风电消纳、提升常规能源调节能力等方面进行部署,充分发挥储能与新能源、常规电源协同运行的优势,因地制宜,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提高系统调节能力和容量支撑能力。

在俞振华看来,随着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将进一步优化储能在发、输、配、用各个环节的应用及协同,并与国家新型基础设施、智慧城市、乡村振兴、智慧交通等领域的发展深度融合,同时结合不同区域的能源需求,将形成不同技术类型、不同时间尺度的储能技术整合应用,创新更多应用和商业模式。

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投运储能项目

累计装机容量达45.93GW

一直以来储能无法形成商业模式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合理的市场机制,《方案》中明确,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储能作为独立主体参与各类电力市场的进程,研究制定新型储能参与市场的准入条件、交易机制、调度、结算细则以及技术标准等。

俞振华表示,《方案》强调要通过首台(套)政策、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等现有政策加大对新型储能的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的支持,各地应根据实际需求对新型储能的投资建设、并网调度、运行考核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将新型储能纳入到绿色金融体系,从而充分调动现有政策及社会资金推动新型储能的高质量发展。

在政策的激励下,2021年我国新型储能经历了高速发展。记者最新获悉,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投运的储能项目累计装机容量(包括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以及熔融盐储热)达到45.93GW,同比增长29%。

其中,电力储能装机同比增长220%,新增投运规模达10.14GW,抽水蓄能新增规模最大,为8.05GW;电化学储能紧随其后,投运规模达到1.87GW/3.49GWh,规划在建规模超过20GW;压缩空气储能新增投运规模大幅提升,达到170MW,是其2020年底累计规模的15倍,新能源配置储能以及独立储能成为新增装机的主要动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