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到这一群体有继续工作的现实诉求,应该尽可能为他们开拓一片继续在城市打拼的天地
据工人日报报道,超龄农民工正在逐步告别建筑工地。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地区发文进一步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用工年龄管理。例如,2019年,上海明确规定禁止18周岁以下、60周岁以上男性及50周岁以上女性三类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同时进一步规定,禁止55周岁以上男性、45周岁以上女性工人进入施工现场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影响身体健康以及危险性、风险性高的特殊工作。此外,全国多地均先后出台类似政策,对建筑施工行业超龄农民工进行用工规范。
这原本是必要的保护性举措。某种意义上,推行建筑业清退令,也是为这一领域引入“退休”制度,保持到龄退休政策的覆盖面和完整性。但众所周知,农民工一般不具有“退休工资”,他们为自身继续寻找生存和养家资本的本能很难消除。
有必要强调的是,建筑业清退令不容挑战,这是刚性的。建筑工地是超龄农民工安全事故高发易发的区域。2021年6月,湖北荆州、江苏泰州都有事故发生,伤亡农民工均超过60周岁。虽然超龄农民工上工地不必然出事,但血的教训一次次提醒我们,执行规定不可含糊、不可心存侥幸、不可搞特殊化。若是为了照顾一些超龄农民工的意愿而睁只眼闭只眼甚至放任了之,那于公于私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在严格落实建筑业清退令的同时,对于超龄农民工也需要有制度性的关切。要看到这一群体有继续工作的现实诉求,应该尽可能为他们开拓一片继续在城市打拼的天地。对于超龄农民工,城市理当有温情的一面。一方面,他们用自己壮年时的奋斗,为城市建设做出了默默贡献。城市应心怀敬意与暖意;另一方面,作为“新市民”,即便超龄,他们也是这个城市的一分子,城市政策有“照耀”到他们身上的充足理由。何况,安置好他们,也是建筑业清退令的内在目标——清退不是“驱逐”,而是帮助他们在其他岗位发光发热、生活无忧。别忘了,超龄农民工往往也具有超强的适应能力与工作经验。
事实上,一些地方的建筑业清退令,并没有涵盖工地其他辅助性岗位。这说明,超龄农民工仍有在工地做力所能及工作的机会。对此,城市既要做好甄别和监督,也要全程精细跟进,保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防止被施工方借口一“退”了之。
任何朴拙、基础的工作方式,都有不受歧视的理由。在依法消解现实风险的同时,用心用情关爱包括超龄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农民工,也就是关爱我们的城市,关爱我们的故乡、关爱我们所有人。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