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3·15晚会上,央视曝光了电动自行车卖家私自解除国家限速标准,经“解码”后,仪表只显示25公里/小时,但实际可通过“解码”将车速提高到每小时35-40公里。

央视3·15晚会点名了哈啰、台铃、绿源、新日、小牛等电动车品牌,同时对相关涉事企业,无锡浜马车业、江苏蓝君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曝光。

电动自行车行业乱象

此前,因电动车安全消防问题就曾被央视3·15晚会点名,由于近年电动自行车速度过快引发的交通安全事故频繁发生,3·15晚会再次曝光了电动自行车行业乱象问题。

根据《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内容显示,电动自行车电驱动行驶时,最高设计车速不超过25km/h;电助动行驶时,车速超过25km/h,电动机不得提供动力输出。

实际上,多品牌电动自行车“解码”提速的乱象问题依旧存在,央视记者通过走访绿源、新日、金箭、台铃等多个品牌的电动自行车专卖店发现,电动自行车经销商可以通过“解码”将车速提高到每小时35-40公里。

对这种明显的超标行为,不少专卖店也早就有了专门的应对手段。哈啰专卖店销售人员还称:“表上只显示25(公里/小时),但是它跑起来速度它不止25(公里/小时)。”

在骑安达车业的库房内,工作人员拿出为专卖店配备的解除限速的解码器,简单一按遥控器速度限制就被解除。

针对解码器的来源,金箭电动自行车专卖店销售人员称,“这是厂家配来的”。小牛电动车上海总代理也表示厂家为他们提供了解码装置。除了将速度解码外,甚至还会将破解后的速度伪装。台铃电动自行车专卖店销售人员表示,仪表上永远显示25公里/小时,就是交警抓到了也没事,一拧还是25公里/小时。

财经网汽车梳理公司信息中发现,大部分电动车品牌知名度都比较高,其中小牛电动、新日电动车两者均为上市公司旗下,而哈啰电动车背后的哈啰出行目前也准备上市。据公开资料显示,哈啰出行曾于2021年4月在美提交上市申请材料,后在2021年7月撤回申请。

哈啰出行上市“一波三折”

哈啰出行于2016年3月4日正式成立,目前旗下包括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拼车、打车、共享电动滑板车、电池换电站等业务。

据天眼查资料显示,哈啰出行自2016年成立至今,经历了18轮融资,成立6年来,哈啰出行获得了包括GGV纪源资本、磐谷创投、成为资本、威马汽车、蚂蚁集团、复星集团、阿里巴巴等众多投资方多轮投资青睐,累计融资额超过250亿人民币。去年11月9日,哈啰出行完成2.8亿美金融资投资机构除蚂蚁集团之外,此轮融资首次出现了阿里巴巴的名字。

哈啰出行在招股书中援引艾瑞咨询报告称,目前哈啰出行已成为中国交易量第三大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19.5万亿增长到2025年的35.3万亿,年复合增长率达12.6%。

2020年哈啰出行的交易总额(GTV)中,共享两轮和顺风车业务分别贡献约58亿元、70亿元,共计130亿元。

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哈啰出行在研发和营销费用上支出占比较大,2018年至2020年三年期间,哈啰出行的研发费用从1.15亿元增长到5.02亿元和6.8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36.6%、36.0%;营销费用从0.91亿元增长到2.68亿元和3.6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4.5%、36.0%。

根据哈啰出行招股书显示,其于2018年、2019年、2020年营收分别为21.14亿元、48.23亿元、60.44亿元。净亏损分别为-22.08亿元、-15亿元、-11.33亿元、毛利分别为-11.47亿元、4.19亿元、7.15亿元。哈啰出行在2018年至2020年的三年期间,合计净亏损超过48.41亿元。

销量数据显示,目前,哈啰电动车累计签约门店数量已超过5000家,跻身行业第一阵营。2021年度实现了60多万辆的销量。报告期内,哈啰出行的销量增长明显,但利润却并未有明显改观。

哈啰出行递交招股书抢占“共享出行第一股”较为引人关注,但面对连年的亏损,能否实现新的盈利模式依旧是其思考的重点,如今被3·15曝出哈啰出行违反国家电动车行业标准的行为,或将对其品牌和上市进程造成一定影响。

对此,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表示:哈啰出行目前面临的问题比较多,比如面临违规接单、接车不一致等问题,现在也是这个行业中普遍存在的。哈啰出行经过3·15晚会曝光之后,肯定会对其上市进程造车一定影响,但是这个问题是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这个影响也不会是致命的,毕竟在出行行业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有时候资本投资对于这些问题也会有一定的容忍度,总体来说,哈啰出行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相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也不是特别致命的问题啊,其实是很多是一个共性的问题,有待于政府出台法规进行规范和管理,3·15晚会的曝光不会对哈啰IPO造成致命影响。

新日电动车业绩下滑

据天眼查资料显示,被点名的新日电动车关联企业为成立于2007年7月的江苏新日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新日股份(603787)),注册资本2.04亿人民币,法定代表人张崇舜。

新日股份作为唯一一家A股上市公司,不仅在产品上违规操作,其产品还曾曝出虚假宣传、质量问题、不能上牌等用户投诉,从这些事件中看出,新日股份面临经营能力下降的问题。

自2017年在沪市主板上市后,2017年至2019年,新日股份连续三年业绩整体止步不前,其市场营业收入26.96亿元、30.5亿元、30.56亿元,同比增长31.2%、13.14%、0.16%;净利润7325.15万元、8865.44万元、7052.71万元,同比变动-3.88%、21.03%、-20.45%。

2020年新日股份实现营业收入50.68亿元,同比增长65.87%;净利润1.02亿元,同比增长44.79%,是新日股份历年来的最好成绩,而进入2021年之后,这种成绩并未持续。

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新日股份实现营业收入33.98亿元,净利润3310.13万元,同比分别减少21.99%、73.41%。而销售费用为2.71亿元,同比增长36.87%。营收下滑,销售费用增长进一步压缩了新日股份的利润空间。

在今年1月29日,新日股份发布了2021年年度业绩预减公告,公告显示预计2021年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13万元至1,634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8577万元至9598万元,同比下降84%至94%。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467万元至-446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9,366万元至10,387万元,同比下降105%至116%。

对于业绩下滑,新日股份表示,受共享出行投放节奏变化影响,公司直销业务规模与去年同期相比,出现较大缺口。为了扩大传统经销渠道的销量,公司在市场宣传、新品投放、技术研发、渠道拓展等方面加大了资源投入,导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

近日,新日股份除了其产品违规问题遭3·15曝光之外,新日电动车因电池爆炸被判偿原告各项损失共计9万元再次引发关注。

对此,新日股份称“针对此次媒体事件,公司将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对全国经销商网点开展专项核查,对经查实存在问题的经销商进行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的,依据合同和相关管理规章进行严肃处理,对严重损害公司品牌声誉及造成经济损失的,公司将依法保留追究其相关责任的权利。”

小牛电动面临信任危机

资料显示,此次3·15晚会曝光的小牛电动关联公司为北京牛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文称:小牛电动),其成立于2014年9月,注册资本约4071万人民币,胡依林为法定代表人及执行董事、经理,其持股约89.74%,为第一大股东。

2018年小牛电动正式登陆美股市场,小牛电动CEO李彦曾公开表示,公司致力于打造成一家全球性的高速成长和科技化企业。登陆美股后,能够为其带来品牌曝光和资本青睐。

但在实际发展中,小牛电动暴露出的产品问题频发。据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6月,该公司全资子公司江苏小牛电动科技有限公司多个型号的电动自行车因照明、短路保护、使用说明书、尺寸限值、蓄电池防篡改项目抽检不合格被罚款29万。

财报数据显示, 2021年小牛电动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7.05亿元,同比增长51.6%;实现净利润2.26亿元,同比增长33.7%。销量方面,实现产品总销量为103.79万辆,同比增长72.5%,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销量分别达到98.8万辆和4.99万辆。

如今在小牛电动自行车提供解码装置,产品违规提速的问题曝光之后,3月16日小牛电动方面相关人士回应表示,“我们内部正在核实,有消息第一时间同步。”

3月17日小牛电动对违规提速的事件进行了回应:感谢媒体与社会的监督和关注,小牛电动严格执行国家电动自行车新国标标准,严禁任何违规行为,为保障用户出行安全,小牛电动第一时间已经展开对全国经销商网点的专项核查行动。

即便是快速做出了回应,但小牛电动面临的股价、业绩下滑已成为难以扭转的颓势。2021年第四季度,实现营收9.86亿元,同比增长46.7%;实现净利润4764.67万元,同比下降18.1%。

小牛电动利润增速下滑,有观点认为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价换量”的市场盈利模式上。在2021年中,其电动自行车毛利率分别为23.8%、22.7%、19.98%和22.6%。随着产品材料成本升高,产品结构逐渐偏向中低端,小牛电动盈利能力也正在逐渐缺失。

国内电动自行车行业从无到有、再到千亿级别的市场规模,在2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电动自行车乱象问题依旧需要谨慎对待,面对电动车行业乱象问题,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表示“电动车是一个新事物,虽然现在有国完善的国家标准,但是现在还要解决实际使用中的问题,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电动车最大的问题是电池可靠性、安全性以及电池热衰减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另外电池过充、自燃爆炸等问题现在发生几率也比较多,电池安全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提高安全意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