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国锂电池产量实现324GWh,对应于供应链,出现了较大的涨价供应风险和挑战。

众所周知,锂电原材料从锂盐到正负极等材料均在涨价,并持续至2022年,给锂电行业的高速发展带来巨大成本压力。

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国锂电池产量实现324GWh,对应于供应链,出现了较大的涨价供应风险和挑战。如果未来十倍的增长,到TWh时代之后,那电池材料的供应挑战将会更大。

涨价压力下,原材料降本是关键

眼下,全球新能源行业仍旧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根据中信建投(601066)的数据,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要达到1075万辆,相比现在,规模是2021年的3倍数;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会达到1539万辆,规模是现在的2.3倍。

随着2021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狂飙突进,2022年电池成本受到上游原材料上涨将不断提升。

涨价压力之下,如何对上游原材料进行降本,不受市场波动,保证稳定优质供应,已经成为锂电新能源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从材料端看,最直接的方式是对上游的一些原材料进行锁定,提前锁量,包销,预付。通过稳定矿资源的供应量和矿资源的价格,进而在下游端需求井喷的时候,可以给予放量的供应。

这需要对市场有极度敏锐的眼光和勇气。否则提前锁量锁价,万一市场不及预期,可能会价跌量小,盈利受损。

不过新能源行业高景气度确定性极高,提前缩量锁价或者扩大原材料产能规模,往往是综合实力的体现。

具体策略上,就是跟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签订保供协议、入股、合资建厂、积极开拓新供应商、穿透性采购关键原材料、布局矿产资源来提升供应链的成本竞争力。

另外还要用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比如用国产原材料的替代,新化学体系的使用,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来吸收成本上涨等。例如高镍无钴化技术的推进,减少价格较高的金属钴等原料使用。

目前,从市场来看,欧美新能源车企对三元高镍的技术路线认可程度较高,高镍市场增速明显。叠加高镍三元在更高能量密度、更高性价比,以及固态电池和4680电池的应用都会提升其竞争优势。

随着碳酸锂价格超过氢氧化锂幅度增加,高镍三元材料的成本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叠加海外镍、钴产能将逐步恢复和提升,高镍三元材料的价格优势将会慢慢体现出来。

唯一不足的是,高镍三元的镍含量越高,技术安全要求就越高,只能优先应用于高端的动力电池领域。

与此同时,正负极原材料回收方面,也备受关注。主要原因是上游原材料供不应求且难买。利用好原材料回收循环是获得资源,并具备“经济性”的高效选择之一。

原材料涨价影响传递到终端

锂电正负极等原材料涨价,已经通过动力电池涨价(15%以上),传递到终端新能源汽车。2022 年原材料紧缺及价格涨势愈演愈烈,中上游产业链的企业,只能选择将成本向下传导至车企。行业预计,2022年内成本压力难以缓解,短期内承压明显。

从终端表现看,新能源车企也选择了集体涨价。自2021年年底第一轮涨价以来,新能源车市已迎来第二轮涨价潮。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几十家车企宣布旗下新能源车型涨价,涨价数千元至上万元不等。其中包括特斯拉、比亚迪(002594)、小鹏、上汽荣威、大众等覆盖自主、外资、合资及造车新势力。

从本质上看,新能源汽车对应的动力电池属于高技术含量的大工业制品,价格上应趋近于原材料的成本,持续降成本才有利于市场规模的扩大。

然而现在遇到的情况是上游矿资源端的原材料涨价,短期内无法通过技术革新,产业升级进行内部消化,只能以市场化的手段传递给消费者。

国内新能源产业链整体处于供需紧平衡状态,各大锂电池材料价格持续走高,推动动力电池成本大幅攀升。

新能源汽车必然是未来的主流。对应于新能源汽车等行业而言,良性发展是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协力优化才行。同样产业供应链上任何一环节的短视性盲目涨价,最终都有可能会被需求反噬。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