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冯琪)在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有效减轻之外,“双减”还面临一些挑战,包括校外培训机构仍存在违规行为、家长教育期望值较高等。3月2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发布《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下称《报告》)。
校外培训机构仍存在违规行为
《报告》呈现了“双减”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学生作业负担有效减轻,学校作业设计质量提高,课后服务总体满意度较高,学生的睡眠时间增加,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减轻。
同时《报告》显示,“双减”改革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教师高质量作业设计能力亟待提高。74.3%的教师表示,“双减”后“作业设计要求更高了”。近五成教师认为,设计高质量作业面临“作业素材与相关资源不够”和“设计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的能力不强”的困难。
同时,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健全。12.7%的学校反映,课后服务教师补贴没有任何经费保障,涉及73个县(市区),占34.2%;19.5%的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未收到报酬;建立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的学校,每课时课后服务津贴平均为57元,各省学校之间平均在24-86元之间;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经费来源于财政补助的比例不足20%。
校外培训机构仍存在违规行为。一些地方学科类培训仍然存在“提前学学科知识”“占用法定节假日、周末进行培训”,以及打着非学科培训的名义搞学科培训等问题;还存在非学科培训盲目扩张、变相制造教育焦虑、价格虚高等现象。
教师工作压力和负担加重。47.2%的教师每周纯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60.3%的教师认为课后服务工作量加大,70.9%的教师呼吁减轻非教学负担。
此外,《报告》显示,家长教育期望值较高。91.2%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取得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历,其中,希望孩子取得硕士、博士的比例分别为25.0%、22.5%。50%以上的学生认为家长期望太高是学习压力的最大来源;高收入与低收入两端的家长参加校外培训的占比高,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担心孩子成绩的比例高达93.7%;32.6%的家长为让孩子上好学校常常感到很焦虑,30.2%的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上职业学校等。
建议课后服务内容结构化升级、减轻教师负担
对于深化“双减”改革,《报告》提出了相关建议。
首先是推进作业体系化改革。《报告》建议,将作业设计纳入地方教研体系和教师教研规划,对教师开展作业设计专项培训;利用各级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汇聚共享优质作业资源;推广智能化作业平台,赋能教师学生学情诊断,提高分层、个性作业设计与评价能力;健全作业管理制度,实现对作业来源、设计、布置、批改、反馈等全流程管理等。
课后服务方面,《报告》提出,要促进课后服务内容结构化升级。建议出台课后服务课程指南,进一步强化学习困难学生的补习辅导、优秀学生的学科拓展学习和特长学生的创新创造教育;同时,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尽快建立以公共财政分担为主家庭合理分担的课后经费保障机制;此外,各地各校应充分挖掘教师潜力,采取“引进来、走出去”方式解决课后服务资源不足问题。
对于教师负担问题,《报告》指出,要加强省级统筹、市级管理、城乡协同,尽快解决县城和城区学校教师短缺问题;合理安排教师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任务,全面实施教师弹性上下班;通过购买服务、引进社区资源、强化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增加课后服务校外资源供给比例;健全教师课后服务补贴机制;建立健全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长效机制。
此外,《报告》还提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缩小校际教育资源配置差距;全面提高家庭教育素养;实施教育信息技术公共服务赋能战略等。
新京报记者冯琪校对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