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 江瞭望

近日,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了四个《食品快速检测工作规范》地方标准,将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该系列标准的发布,旨在构建“食品市场主体自检为主,技术服务机构指导为辅,监督评价机构配合监管部门实施监督”的快速检测新模式,指导各机构提升食品快检工作质量,切实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所谓食品快速检测,是对制备或者抽取的样品进行现场或实验室快速检测,并在短时间内出具检测结果。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微生物、重金属、毒素、添加剂及化学品、包装材料等的检测。比如,几年前食品快检技术就发展到蔬菜农残检测只需要10分钟、牛肉丸中是否含有硼砂检测只需要6分钟。无疑,食品快检是防控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抓手。

在搜索引擎中键入“食品快速检测”,会检索到很多食品快检公司。这说明,从事食品快检业务的主体,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了。但是,除了有关部门的抽检外,市场化的食品快检是要支付成本的。所以,类似于农贸市场销售的每批次蔬菜、肉品、食品,到底是否进行了样品安全检测,检测结果几何,上报数据是否真实等等,囿于监管力量有限,是很难做到每批次都清清楚楚的。

概括起来讲,广州的食品快检系列标准,旨在通过制度设计,组织食品市场主体、快检机构、第三方“监理”等关键方,构建一个以市场为主的食品快检机制。首先,要求食品市场主体开展快检日常工作,并公示当天检测结果;其次,具备资质的食品快检机构提供快检服务;而是否按照地方标准规范进行了食品快检,各种程序与数据是否完整,由专业机构进行“监理”。如此,就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

注重发挥多方市场的力量形成检测和监控体系,而非行政监管大包大揽,是广州食品快检机制的特点。众所周知,市场的力量往往是高效的。置于每天快检结果公示接受消费者监督和第三方“监理”监督的环境中,相信能够对食品经营者起到震慑作用,从而倒逼其在进货供应端负起责任义务,直至传导到生产源头更加遵纪守法,形成食品生产、销售的安全、良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把每一批次食品都纳入到快检体系中,需要考虑相关成本。只有成本负担在合理的范畴内,经营者才会迫于监督压力对所有批次食品进行快检,从而让快检常态化、普及化、持续化。基于此,需要考量快检机制实施后的相关成本,必要的时候予以适当的财政补贴,这也是财政惠民生的途径之一。

◎燕农大学教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