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樊 骏

“未来三年,随着政策更加平稳、内容结构优化、创作团队存量调整、竞争趋于理性,影视创作将迎来群星闪耀的时代。”5月10日,在一场会议上,爱奇艺首席内容官兼专业内容业务群总裁王晓晖如是预测。此前不久,中国电影(600977)董事长傅若清也表示,从春节后到刚刚过去的五一档期间,电影市场呈现出了良好的复苏态势。他还认为, 2023年电影市场十分具备发展潜质,整体票房有望超过2021年。

从视频龙头到影业大拿,业内人士频繁释放的乐观信号无不向外界表明,经历5年的风雪交加,影视行业终于迎来了温暖的“春天”。而复苏的迹象在影视类上市公司的财报中更为明显,截至目前,有23家影视传媒上市公司公布了2022年年报和 2023年一季报,相比于去年的“哀鸿遍野”,今年一季度盈利率已经超过60%,形势相对喜人。不过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最大的利好不是日益复苏的良好势头,而是在漫长的寒冬里,资本退潮、“流量”已死,塑造出一个追求内容为王、精品至上的影视新时代。


(相关资料图)

冰封五载 冬去春来

相比于其他行业,影视行业的冬天来得更早,从打击劣迹艺人到税务风暴,从资本退潮到疫情影响,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行业轮番震荡,影视股一跌再跌。为了熬过寒冬,不少老牌影视公司选择断臂求生。2022年,博纳影业(001330)几乎砍光了电影发行业务,相关营业成本仅为18.7万元,占营业成本的 0.01%;华谊兄弟(300027)则大力调整宣发业务模式,精简相关团队,研发部门则被直接从2022年财报上“抹除”了。

不过今年以来,随着政策调整,消费者观影习惯加速回归,影视行业也迎来了复苏时刻。从年初至今,多只影视股出现暴涨,受到广大投资者重点关注。截至5月11日午间休盘,就有华策影视(300133)、华谊兄弟、三六五网(300295)、欢瑞世纪(000892)等9家影视类上市公司股票当日涨幅超过 10%,最高的华策影视涨幅近20%。数据显示,文化传媒指数年初至今上涨近40%。

“回暖”的趋势不仅表现在股票市场,更体现在多家影视板块上市公司的一季报中。据数据,2022年影视类上市公司财报中,7家公司盈利,16家亏损,亏损率近70%;而今年一季度,已有 14家公司实现盈利,盈利率超过60%。

值得关注的是,4家江苏上市影企均实现净利润增长。4月28日晚间,幸福蓝海(300528)发布一季度业绩公告称,2023年一季度实现营收约2.74亿元,同比增加 27.08%;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89万元,去年同期为亏损3795万元。此外,浙文影业(601599)一季度营收约6.85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3452万元。凤凰传媒(601928)一季度营收约32.36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 4.83亿元。三六五网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768万元,同比增加45.33%。

毫无疑问,至暗时刻已经过去,影视企业开始重新发力。浙文影业在财报中表示,去年公司影视精品创制步入正轨,影视业务营收较上年增长951.12%。2023年公司将抓住行业发展回归“成本理性”机遇,顺应内容精品化、受众细分化等趋势,调整经营方针在稀缺题材上持续稳步推进,目前已有包括《冬与狮》《扫黑铁证》《定风波》等在内的多项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洗去铅华 内容为王

“过去的影视剧里,剧本好不好不重要,流量明星才是投资人的‘心头宝’。”从业十年的编剧阿水表示,那时候除了部分知名编剧作家,大部分编剧都处于行业最底层,投资人、导演乃至演员都可以随意要求改剧本。毕竟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每一个偶像明星背后都有着大大小小的“饭圈”,在近乎狂热的支持下,偶像不管戏演得多差,都会有大批粉丝买单。所以,不少影视剧为了争抢明星,开出天价片酬,这又进一步影响了影视制作,久而久之,粗制滥造便成了影视行业的主流。

在阿水看来,过去5年是资本与流量的寒冬,对影视行业则更像是一次涅槃,从“礼崩乐坏”到回归正轨。她表示,这两年明显感觉编剧在行业内的话语权正在上升,有时候可以为了保住剧情而说“不”,尽管很多时候还是需要妥协,但是已经有了好的开始,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正在来临。

此前,艺恩数据发布的《2022国剧市场洞察》显示,2022年国内长视频平台共上线国产剧301部,同比减少18部。而据云合数据,2022年全网剧集正片有效播放量 3059亿,同比减少1.54%;会员内容有效播放量1464亿,同比上涨24.81%。这表明在剧集大盘整体下滑的同时,头部影视剧的热度明显攀升,剧集的精品化趋势和市场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消费者对影视剧的质量开始有了更高要求。

同样,对影视公司来说,能不能出现爆款产品,将成为决定公司业绩成败的关键因素。新丽传媒凭借一部年代剧《人世间》,便成功挺过了最难熬的2022年;在春节档票房口碑双爆的《流浪地球2》让中影瞬间回血,今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52.71%;仅因为宣布收购《中国奇谭》版权方,上海电影(601595)股价出现数连涨。王晓晖认为,随着后疫情时代大众心态的变化,未来的影视作品在娱乐表达和人文价值方面要升级,作品要能够启蒙新知,以此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钟情AI 能否增效

在内容击败流量,变成影视创作核心的同时,新技术也成为影视行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当前流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据悉该技术具有数字内容孪生能力、数字编辑能力和数字创作等能力,在影视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的可能,不少影视公司在财报中已经有所布局。

慈文传媒(002343)表示,接入各类AI工具并形成拥有慈文映像的机器深度学习体系,在技术与内容融合中找到新的价值增长点,利用AIGC技术提升影视行业生产效率,主要包括影视剧本创作、AI换脸及换声、场景及分镜制作、数字人模拟虚拟角色、预告片剪辑、特效处理、 AI海报制作等,打开行业的增量市场空间。

华策影视近日在接受机构调研时也表示,今年将从“科技重塑产业链”的战略视角,在研发合作、应用开发、人才储备、战略投资等方面狠抓落地:以“文本+AI”应用为重点突破方向,寻求与外部合作方合作开发适用于创意策划阶段的AI应用,提高主业运营效率;在“视频 +AI”领域,充分发挥影视人才优势,IP优势,探索新场景应用合作。

东方证券研报指出,AIGC将辅助影视行业企业增强图片、视频相关内容的供给能力,降低产出所需要的人力成本,更高效地产出更多创意、特效来提升客户体验。综合来看,可使得影视行业降本增效、产能提升。

但对于新的AI技术,傅若清则持谨慎态度,“对于电影产业而言,AI对成本和效率方面的作用因人而异,而我们更看重的是创作思路的提升,这是AI目前所不能替代的。”

有趣的是,一旦沾上AIGC,相关概念股便会一路飙升,由此引发监管方关注。唐德影视(300426)变收到深交所的关注函,要求其说明数字虚拟人与公司三大新业务模块的相关性。5月10日,唐德影视回复称,有关技术未对公司日常经营产生明显的影响,公司没有承接相关业务订单,也未产生相关业务收入,公司只是使用外部购买的 AIGC技术用于公司自有IP的孵化。在涨停潮后,另有多家公司也澄清AI业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