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安徽省天长市政协发布《天长市光伏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天长市到今年年底,鑫铂科技、鑫铂光伏、天大铝材和华深铝业可形成67.5GW的光伏铝边框配套能力;天大新能源、超隆光电已形成3GW光伏组件生产能力,规划项目如全部建成,可形成22GW光伏组建生产能力;英发德盛、英发睿能年产太阳能电池片5.75GW;尚特杰电力研发生产的光伏发电控制、通信、储能等国内多家发电企业和电网公司使用;百盛半导体多晶硅切片年产能达1亿多片,华顺半导体多晶硅铸锭年产能2500吨;秦栏镇的鑫旺德太阳能和圣日太阳能利用等外电池片和小规格电池片生产屋顶、太阳能路灯、露营光伏板等非标组件,每年各家产值也能达到4000万元左右。

但同时,天长市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如产业链条不全、企业之间不配套、核心企业不强等等。对此,报告提出四点建议:

(一)将外引为主、内培为辅作为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主基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二)将发展光伏组件生产作为光伏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将本土企业培育作为促进光伏产业稳步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着力解决要素保障的重点问题。首要的是动真格出实招解决用工难问题。

报告详情如下:

《天长市光伏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光伏产业是我市工业的新兴主导产业,在国内大量资本纷纷涌入光伏产业、全国光伏头部企业日渐清晰的大背景下,我市光伏产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围绕这一课题,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于今年8月对全市光伏产业开展调研,对我市光伏产业发展形成几点建议。

一、发展现状

我市光伏产业诞生于2007年,当时有产业链企业22家,主要集中在秦栏镇,形成了从拉晶、切片、电池片到组件的完整的小产业链,后来由于多种因素制约以及国内外市场冲击,最后只有百盛半导体、华顺半导体和冠宇光电等几家企业硕果仅存。2015年开始,随着光伏产业技术革新和国内光伏市场迅速复苏,我市通过招商引资和培育本土企业等举措,陆续上马了12家光伏电池、组件、发电及相关配套企业。通过几年的磨练和发展,到2021年,3家老厂和12家新生力量已经形成年产值67.5亿元的规模。同时,呈现出铸锭、切片、光伏铝边框、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光伏电站控制系统设计等可以关联的链状分布格局。其中,到今年年底,鑫铂科技、鑫铂光伏、天大铝材和华深铝业可形成67.5GW的光伏铝边框配套能力;天大新能源、超隆光电已形成3GW光伏组件生产能力,规划项目如全部建成,可形成22GW光伏组建生产能力;英发德盛、英发睿能年产太阳能电池片5.75GW;尚特杰电力研发生产的光伏发电控制、通信、储能等国内多家发电企业和电网公司使用;百盛半导体多晶硅切片年产能达1亿多片,华顺半导体多晶硅铸锭年产能2500吨;秦栏镇的鑫旺德太阳能和圣日太阳能利用等外电池片和小规格电池片生产屋顶、太阳能路灯、露营光伏板等非标组件,每年各家产值也能达到4000万元左右。

二、存在问题

相较于光伏企业群星闪耀的江浙地区,我市光伏产业属于后来者,且历经周折,自然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

(一)产业链条不全。虽然有了一条粗线条的产业链,但是硅料、铸锭、切片等产业上游薄弱,产业中游的电池片、组件企业刚刚建成投产不久,产能还处于逐步释放当中,支撑作用还不明显。同时,光伏玻璃、背板、EVA材料、接线盒、支架等组件材料生产处于空白,距离完整的产业链要求还有很多短板。

(二)企业之间不配套。我市光伏产业的骨干企业基本两头在外,互相之间基本不配套,即使可以配套,也存在产能、产品不匹配的矛盾,产业内部协同能力不足。如我市光伏铝边框配套能力近期可望达到67GW,但是全市光伏组件目前的生产能力只有3GW,即使预设产能全部到位,也只有22GW的产能,大量铝边框不能在本地产业中消化。如我们的切片企业年生产能力是1亿片,且是多晶切片,但是太阳能电池片厂家需要的是单晶切片,生产能力近6GW,需求量在5亿片。

(三)核心企业不强。首先,光伏电池片生产企业少,产品研发能力弱。英发集团是市域唯一的光伏电池片生产商,即使今后二期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电池片的年产能也仅为9.5GW,且为P型电池,而国内光伏巨头已经将技术路线纷纷瞄向N型电池,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均显不足。其次是组件生产企业体量太小,难以撑起全市光伏的一片天。

(四)竞争压力大。首先是市场竞争的压力。国内资本蜂拥而入光伏市场,内卷已经形成,产能过剩泡沫初现,市场竞争逐步惨烈,即将进入重新洗牌阶段,我市光伏企业面临淘汰赛的压力。其次是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压力。我们没有电价优势,没有矿产资源优势,也没有光伏研发的优势,产业发展缺少支撑,产业集聚难度大,区域竞争压力大。

(五)发展重点有待商榷。通过招商引资壮大我市光伏产业,是大家普遍认同的战略取向,但是以光伏产业链哪一个环节作为双招双引的重点,有的认为是电池片,有的认为是光伏组件,急需明确重点,将有限的财力和资源要素用在刀刃上。

(六)要素保障不够有力。企业建成投产后,政府及部门给予服务、保障相对滞后,容易导致项目水土不服,甚至影响企业及时达产见效。如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用工难,同时企业对职工住、行甚至子女就学等保障不力导致留人更难,人的因素制约了新上项目达产见效。

三、发展建议

据了解,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已有25省(市/自治区)明确“十四五”期间风光装机规划,其中光伏新增装机规模超392.16GW,未来四年新增344.48GW。全球市场方面,预计今年新增装机将达205-250GW。尽管当前行业内无序竞争日趋严重,产能过剩出现苗头,但是在双碳背景下,作为新基建重要生力军的光伏产业持续走强的行情不会变化,战略战术得当,发展光伏产业仍然是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具体建议如下:

(一)将外引为主、内培为辅作为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主基调。在发展光伏产业方面,我们有三个优势。一是有距离配套市场区位适中的优势。我们西有凤阳县光伏玻璃,东有扬中市光伏背板、镇江市接线盒,南有江浙大量太阳能光伏电池片生产厂家,有距离配套市场最佳的距离优势。二是光伏组件铝边框产能优势。鑫铂、天大、华深几家企业产能近期达到67GW还多,占全国出货总需求的34%、占国内新增装机需求量的70%左右。三是工业底蕴的优势。我市是工业大市,传统企业培养了大批产业工人,传统骨干企业急需转型,优势优质企业急需寻找新的投资方向和新的增长点。上述优势既有利于我们开展光伏产业招商引资,也有利于我们引导本土企业通过进军新能源、新基建实现转型发展。但是由于国际国内光伏市场已经进入品牌化发展的成熟阶段,本土光伏企业要后来居上、大有作为,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历练,因此必须把招商引资作为壮大产业的主要手段,让国内优质光伏企业向我市聚集,迅速形成集聚效应,从而快速生成区域品牌效应,抓住这一轮转型发展机遇。

(二)将发展光伏组件生产作为光伏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调研组认为,充分运用我市区位、水面及工商业屋顶资源和铝边框产能优势,吸引国内光伏头部企业到我市设立光伏组件生产基地,迅速壮大我市光伏组件规模,是形成天长光伏产业品牌效应的最佳路径。首先,国内光伏头部企业纷纷开启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特别是通威等上游硅料几大巨头向产业链中、下游进军,使我们招引光伏组件项目有了一定空间。其次,发展组件这个思路有利于我们发挥特长,扬长避短,形成后发优势。第三,如果形成光伏组件的强大产能,配套企业自然会跟进投资,就有可能通过补链、强链,产生集群效应,建立竞争优势。

(三)将本土企业培育作为促进光伏产业稳步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进军光伏产业有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本土光伏企业资本和技术实力相对较弱,但具有投资的稳定性和忠诚度,要密切关注,更要扶上马、送一程。一要同等待遇。建议加强本土企业投资引导,防止出现2010年投资过热现象,对于已经进入的企业,要给予招商企业同等政策优惠,公平待遇,共同抵御市场侵蚀,增强发展信心。二要因企施策。加强跟踪研判,一企一策促发展。如给予本土电池片企业在技术更新迭代方面的必要的激励和支持;给予本土大型光伏组件企业在产品应用、市场业绩和信誉度积累方面的必要扶持,让他们迅速长大、扎根繁衍;对于具备条件的本土光伏企业,集中力量协助其上市融资、拓宽融资渠道等等。三是探索光伏全民创业。非标组件具有活跃的外贸市场,国内市场也应用广泛,非标组件生产企业个头小,投入不大,技术难度不高,适合全民创业。建议进一步优化该类企业创业环境,提供必要的扶持,在推进光伏全民创业方面进行有益尝试。

(四)着力解决要素保障的重点问题。首要的是动真格出实招解决用工难问题。建议深化就业促进行动,把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做实做深。一方面多措并举“引”。如在滁州高新区加快建设人力资源产业园,扶持本地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加快发展,吸引市外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入园发展,为企业用工搭建更多的服务平台。如广泛发动企业和在外老乡做媒介,与外地人口大县建立长期稳定的人力资源供求关系,在对方设立人力资源招录办事处,或定期到对方开展现场招工等等。一方面改善服务“留”。可在我方设立外来职工服务场所和机构;学习江浙节日开展包机、包车接送;进一步强化滁州高新区管委会社会建设职能,增加基础设施和服务业的投入,如继续增加廉租房、公租房供给,在高新区规划建设具有一定档次的园区商业圈,进一步完善园区学校、医院机构设施,为园区职工提供必要的、甚至领先的居家生活服务生态,进一步提升高新区产城融合水平,为满足光伏及新能源产业大发展引发的用工需求提前做好准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