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数据交易领域又有一批新的交易场所上线、推出新产品。与此同时,权威部门也解析了关于数据交易场所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给数据交易所发展指明了道路。

9月3日,在2022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数据要素流通技术前沿探索论坛上,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研究院正式发布“天枢数据交易平台”,活动现场还联合明信公证处颁发了全国首张数据公证书、联合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全国首张数据质量评价证书。据记者了解,“天枢数据交易平台”包括17个业务系统,81个业务模块,涵盖9大阶段,100+项环节,旨在提升数据交易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

8月31日,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承建的“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上线试运行。当日,深圳国夏文化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购买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委托的“中国老画报数据库”部分数据包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庆赏升平人物图京剧脸谱数据包”,购买价格约为20万元,为该交易中心的首单交易。据介绍,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目前已有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雅昌文化集团、视觉(中国)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保利影业投资有限公司、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江西文演数字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央广新媒体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等文化央企和行业领军企业进场。

在上述交易场所上线的同时,广州也在为交易平台早日上线厉兵秣马。9月1日,广州交易集团发布“广州数据交易所(筹)关于征集数据交易产品和服务的通知”称,广州数据交易所即将于近期揭牌,为加快推进数据交易所筹建各项工作,加强数据交易供需对接,现征集数据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和可进场交易的数据产品与服务。

未满“周岁”的上海数据交易所虽成立时间不长,但进展迅速。8月30日,上海数据交易所发布消息称,近日首发了面向全国的“一体化数据流通智能系统”技术框架。该技术框架是为促进全国跨领域、跨地区、跨主体数据要素融合应用,构建安全高效的“国家级+省市级+行业级”的多层次数据要素市场体系,依托上海数据交易所自有云及链基础设施,实现覆盖全流程、全业务的智能化数据要素流通技术解决方案。

最近几年,数据交易场所发展之所以愈来愈快,主要原因是中国作为数据大国,海量的数据给数据交易的发展擘画了一片蓝海。据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2017—2021年,我国数据产量从2.3ZB增长至6.6ZB,这一数据产量在2021年全球占比9.9%,位居世界第二。随着数据产量的增长,我国的数据交易场所数量也不断增加。9月2日,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正式发布了智库成果洞察系列报告《2022年数据交易平台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据《白皮书》介绍,截至2022年8月,全国已成立40家数据交易机构,平台的注册资本多数介于5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华东、华南、华中地区为主要集聚地。各大平台形成了佣金收取、会员制、增值式交易服务等多种盈利模式。

虽然交易场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各地的数据要素流通平台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据《白皮书》介绍,我国数据交易平台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仍然面临数据产权不清、数据交易活跃度不高、新技术支撑不充分、出现平台同质化竞争苗头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白皮书》建议加强统筹布局,推动各数据交易机构错位发展;结合各地数据资源禀赋,建立数据交易良好发展生态;加大技术研发,建立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推动数据高质量供给。

谈及数据交易场所发展趋势,《白皮书》中提到,数据产权制度日益受到关注,各大数据交易平台将以数据登记、技术赋能数据权益使用等多种形式探索破解数据确权难题。数据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参与交易流通的数据类型从金融数据将逐步扩展到医疗、交通、工业等多种类型的数据。隐私计算等技术加速应用,将进一步助力数据要素安全流通。公共数据日益成为交易平台数据的重要供给源,而数据交易平台也彰显出越来越大的公共价值,开始反哺数据产业发展。数据交易上下游产业链开始浮现,有望在未来形成商业生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