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辉
石颖
陶从喜
(资料图片)
主持人赵姗
嘉宾
赵永辉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博联智库理事长
石 颖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陶从喜华润水泥控股有限公司首席专家
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2030年前,工业领域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在此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近日,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为我国工业领域实现碳达峰划定“路线图”。记者邀请业内专家探讨如何推进工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并请相关企业介绍节能降碳方面的探索和经验。
加强科技创新用活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
:作为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工业领域碳达峰对于我国整体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意义重大。当前,推进钢铁、炼油、石化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事关产业结构调整、绿色低碳转型,亦是节能降碳工作的重点与难点。面临哪些挑战?又该如何突破?
赵永辉:工业领域碳达峰有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确保“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有助于加快实现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工业核心竞争力。
长期性、系统性、动态性是工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基本特征,并贯穿产业转型升级全过程。从目前情况来看,节能降碳重点领域中的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压力最大、存在难点最多,主要表现在能源利用率、环境污染治理能力、数字化能力、技术革新能力等方面仍然比较低,并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且发展和转型面临着技术和资金瓶颈。
以钢铁行业为例,尤其是中小钢铁企业能源产生、使用效率不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有待提升,数字化水平低导致能源平衡调度手段单一,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低,尚未形成完善、科学、闭环的能源管理体系。此外,能源生产调度管理条块分割,容易造成能源以及能调与总调之间信息沟通不到位、职责落实不到位,影响调度指挥的及时性、准确性及调控能力。
因此,要进一步提高钢铁企业节能减排能力,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水平,培养和引进一批研发技术骨干,加大钢铁企业生产工艺改造更新,加快引进先进环保设备,革新生产和管理模式,提高综合能源管理效率。同时,国家进一步加大政策出台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为钢铁企业提供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优惠金融贷款支持或者设立专项技改基金,破解节能减排的资金瓶颈;行业协会切实肩负职责,加大行业交流力度,形成行业内细分领域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助力钢铁企业提高节能减排能力。
石化行业也是节能减排的主战场。石化行业面临碳减排的多种压力,主要表现在石化行业大多能耗水平比较高,炼化企业要想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单位能耗,就需要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缩短流程,但这对于企业来说投资比较大,面临着明显的资金瓶颈。如果使用清洁或可再生能源来降低能耗,这对炼化企业来说会进一步提高生产成本。此外,石油炼化领域整体产能过剩,在节能减碳硬约束下,又要参与激烈市场竞争,这样就可能在短期内导致生产成本提高,降低企业和行业盈利能力。
因此,要破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石化行业节能减排压力,技术创新和研发是根本路径。一是加快节能减碳技术的研发革新,尤其是生产工艺节能减排技术的革新,以技术革新驱动节能减排。同时,加大二氧化碳再利用技术的研发力度,力争实现技术突破,将会大大加快石化领域节能减碳进程。二是探索开展新旧产能替换,以炼油厂为例,据统计,先进的炼油厂单位产品能耗可能只有老旧炼厂的60%左右,如果能顺利进行替换,整个行业就相当于减少了大量能耗;从企业发展角度讲,企业可以进行产品线优化,逐步提高低碳化产品的生产比重,使企业走向低碳化工之路。
石颖:从碳排放体量来看,工业领域能否实现碳达峰是我国碳达峰目标实现的关键。从实施主体来看,工业企业将为其他领域企业低碳转型形成良好示范。
一方面,钢铁、炼油、石化、化工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短期内快速转型难度较大。尽管近年来,我国持续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扩张,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但工业结构中高耗能的重工业占比高的情况仍未改变,深度脱碳面临较大压力。如何统筹发展与减碳的关系,进一步降低单位能耗,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在限定时间里实现减污降碳目标,是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不同重点领域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上差异明显。由于产业特性不同,不同重点领域能耗排放存在显著差异。比如,相比钢铁、炼油等规模经济明显的行业,石化、化工等领域企业数量多、单体规模小、产品种类复杂、集中度低的特点比较明显。因此,石化行业减碳工作的难点也与钢铁行业大不相同,其主要难点在于大量企业产品低端、同质扩张、竞争力弱而导致的环保资金投入有限、设备运行成本偏高、节能减碳技术差距较大等。面对上述挑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持续发挥政策合力。为推动钢铁、炼油、石化、化工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2021年10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从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方面进行部署。2021年11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提出了25个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今年2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对17个重点行业改造升级提供实施指南。今年6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印发《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聚焦重点工业行业能效全面提升。再加上近日出台的《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应该说,下一步聚焦重点领域节能降碳重在政策落实,用活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既要按照国家政策的总体要求,又要兼顾各地实际制定改造升级方案。
二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钢铁、石化、电力等行业转型升级,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坚决遏制“两高”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提高新建、扩建“两高”项目节能环保准入标准,新建、扩建“两高”项目应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低碳转型效果明显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是从源头、过程及末端全周期寻求可行路径。在源头方面,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开展绿色原料及工艺革新,同时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在过程方面,强化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升级节能技术和设备,减少污染物泄漏,提升污染捕集能力。在末端方面,推广和使用低碳废气净化技术,帮助工业企业减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是有效统筹发展和减碳的关键
: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工业领域对排放总量仍有一定需求。对此,您有哪些政策建议?
石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要正确认识完成工业领域碳达峰的任务艰巨性,更要充分认识到绿色低碳发展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稳妥有序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目标实现。
一是工业领域减碳要以确保能源安全为前提。工业领域减排不是简单减产,也不是不排放,依靠限制能源消费和压缩产能实现减碳是不可持续的。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才是有效统筹发展和减碳工作的关键点。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目标,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搞“运动式”降碳减排,而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目标实现。
二是落实落细工业领域碳达峰各项举措。《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搭建起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的“四梁八柱”,部署了总体要求、重点任务、重大行动、政策保障及组织实施,指明了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深入推进节能降耗、积极推进绿色制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加快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六项重点任务,提出了重点行业达峰、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升两个重大行动。在工业领域实现碳达峰“时间表”和“路线图”均已明确的情况下,只有以抓铁有痕的劲头落实落细这些举措,才能切实推进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做实做好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
三是以减少六大高耗能行业碳排放为重点。在整个工业领域中,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电力六大行业既是用能大户,也是碳排大户,是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关键。长期以来,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占我国工业能源消费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左右,但经济增加值占比仅为33%左右。因此,抓住六大高耗能行业脱碳的“牛鼻子”,是我国工业领域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重点所在。
四是充分利用低碳技术改造生产过程实现减碳。实现碳达峰离不开现代工业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的支撑。随着光伏和风电发电、先进储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快速发展,支持碳达峰的技术可行性大幅增强、成本进一步下降,这些技术将在工业领域和全社会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
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还需要充分考虑到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情况,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碳排放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分区域推进碳达峰目标的实现。当前,我国既存在像长三角地区等一样进入工业化发展中后期阶段,也存在有一定工业基础但资源约束较大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还存在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的西部地区,应进一步合理优化工业产能布局,综合考虑区域发展阶段、资源禀赋、能源结构、技术水平等因素,统筹谋划各区域工业碳达峰路径。
赵永辉:一是推动产业协同聚集发展。积极布局建设一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构建企业首尾相连、互为供需和生产装置互联互通的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减少物流运输能源消耗。引导钢铁、炼油、石化、化工等重点领域生产企业向专业化园区转移,提高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形成规模效应,突出能源环境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碳排放。鼓励不同行业融合发展,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实现协同节能降碳。
二是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深度融合。将工业制造领域中的工艺革新、装备升级、管理优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与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深度融合,助力实现工业能源管理关键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专业应用,实现端到端的系统性全流程闭环节能,从而保障数据获取与传输的高效性、准确性,实现对工业制造工艺流程和设备进行绿色低碳升级改造。此外,加快培育数字化节能第三方服务主体,增强数字化节能产品及一体化方案的供给能力。
三是加大对节能减碳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支持力度。落实节能专用装备、技术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向碳减排效应显著的重点项目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拓展绿色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低碳发展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鼓励政策。
构建水泥生产“3C”节能减碳体系
:中国水泥工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原材料保障,请您谈谈企业在节能降碳方面的实践探索及成功经验。
陶从喜:华润水泥以关键减碳技术为出发点,系统总结了水泥行业先进制造和绿色环保经验,并进行了有效实践。从以下两方面来谈。
首先,构建水泥生产“3C”节能减碳体系。
华润水泥针对水泥行业“两磨一烧”的生产特点,提出“3C(carbon)”节能减碳体系,即源头低碳、过程减碳、末端去碳。围绕矿山、烧成系统、粉磨系统、混凝土等产业链制定节能减碳技术路线,解决行业降碳难题,帮助企业降低水泥生产过程中能源和资源消耗,减少碳排放量。目前,“3C”节能减碳体系已逐步推广至华润水泥各生产基地,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一,源头低碳技术。即通过原燃料替代、采用清洁能源等方式,降低生产中传统化石能源投入量,拓宽能源利用范围,从根本上实现源头减排。一是使用替代燃料。如华润水泥广西田阳、南宁和云南弥渡等水泥工厂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废旧轮胎、树皮、碎布条等作为替代燃料,每年可以减少煤炭用量约8.5万吨标煤。二是使用替代原料。华润水泥在福建龙岩、贵州金沙等水泥工厂采用多重工业固废替代水泥生产原料,通过减小生产过程中的热耗,降低煤炭消耗,每年可减少煤炭用量约12万吨标煤。三是开发水泥窑协同处置专业装备。针对国内现有水泥窑炉化石燃料替代率低的难题,华润水泥围绕城乡生活垃圾、生物质替代燃料处置工艺,开发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旋迴炉装备,可实现分解炉燃料替代率最大,达成单条生产线二氧化碳减排量13万吨/年的目标。目前,项目处于工程化验证阶段,将来会逐步推广至全公司,助力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第二,过程减碳技术。即采用新一代低能耗集成创新技术与装备优化升级现有生产线,降低系统煤耗、电耗,不断提升能效水平。一是应用高效节能节电技术。在高效粉磨装备及工艺技术端,实施水泥粉磨、选粉工艺优化升级改造,并集成应用磁/气悬浮风机等先进节能装备,实现系统电耗降低,逐步提升工厂运营水平。二是应用低能耗水泥煅烧技术。在低碳工艺上,预热预分解系统围绕高换热效率、低阻力进行设计改造;在先进装备上,采用新一代冷却机、纳米隔热材料,通过数字化智能型控制与管理技术实现水泥窑生产精准控制。从2021年起,华润水泥主要聚焦以上两项过程减碳技术,相继在广东封开和广西南宁、贵港、上思、平南等水泥工厂开展长效性节能减碳工艺装备优化升级工作,同步降低了企业电能和煤炭消耗,每年可减少用电约990万千瓦时,减少煤炭用量2万吨标煤,取得了初步成效。三是在利用余热发电的同时大力推广风电及光伏发电。华润水泥不仅将生产中富余的热量进行发电,能源回收利用,同时结合华润集团多元化业务优势,计划联合华润电力综合采用风电及光伏发电新技术,实现熟料生产线“零外购电”。
第三,末端去碳技术。即通过生物固碳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技术,将企业排放二氧化碳再循环。华润水泥已提前在末端去碳技术上开展产业布局,为水泥行业碳达峰后续工作做好技术储备,旨在持续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升级。一是生物固碳技术。华润水泥与航天神州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节能降碳研发项目,为碳循环经济提供有效路径。目前,华润水泥已在广西田阳开展太空芦竹的适应性种植试验,探索太空芦竹固碳效果、生物质能源等产业化开发运营模式。二是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华润水泥已确立于2023年建设完成一套10万吨/年碳自富集技术研发平台。该项目是华润水泥自主研发的碳捕集技术路线,为打破主流化学吸收法、膜分离法捕集二氧化碳的模式,在碳捕集装备上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发和升级,提出了一种水泥窑自富集90%以上浓度二氧化碳的创新技术,具有低成本、低能耗、低碳排放值等技术优势。三是二氧化碳利用、封存技术。华润水泥计划通过碳利用研发平台开发以高固碳混凝土为主,碳纳米管、纳米碳酸钙等为辅的新材料,解决碳捕集后利用途径窄、碳消费难的问题。
其次,发展新型高附加值产品,助力企业绿色减碳。
“十四五”时期,建材工业发展将由增量扩张转向提质增效,为推广绿色建材、开发水泥降碳科技产品,华润水泥采取了以下具体举措。
第一,配置功能性水泥,降低水泥碳排放。降低水泥熟料系数,是实现水泥行业碳减排的有效方式之一。华润水泥已有研究表明,采用熟料与混合材分别粉磨的技术,可以降低水泥的熟料系数,为此华润水泥的研发团队设计配制水泥配方及工艺,明确配制水泥在工业上应用的可行性,目的是探索出一条熟料系数降低、碳排放减少、物理性能与普通水泥相当的配置水泥工艺路线,为企业规模化应用、降低碳排放奠定基础。采用该配制技术还可生产核电水泥、海工水泥等特种水泥,对社会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第二,新型水泥助磨剂,为生产注入新动能。应用新型水泥助磨剂,一方面可以增加混合材料的掺量,有利于使用更多的低品位工业废渣;另一方面也能减少熟料用量,降低生产熟料所需的原料资源和煤炭、电力能源的消耗,促进二氧化碳减排。近3年,华润水泥联合湖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建筑材料研究总院等,建立产学研用联合团队,研发多种新型水泥助磨剂产品,坚持为水泥企业量衣定做产品配方。目前,新型助磨剂已在华润水泥的各个企业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