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曹媛深圳报道近日,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披露“跨境理财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粤港澳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个人投资者合计超3万人,其中包括港澳投资者20906人,内地投资者9945人,涉及相关资金跨境汇划11232笔,金额11.11亿元。


(资料图片)

2021年,来自深圳市前海合作区的齐轩,体验了“跨境理财通”的“南向通”业务,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他汇出6万元购买香港存款产品,从签约到申购用时1小时。而陶方是澳门居民,她利用珠海市横琴合作区的金融服务,体验了“北向通”业务,签约并汇入5万元,购买了内地银行理财产品。

“跨境理财通”填补了居民个人跨境购买理财产品的政策空白,是继债券通、沪深港通之后又一项金融互联互通机制。“跨境理财通”业务包含“北向通”和“南向通”。去年10月,“跨境理财通”首批试点银行名单公布。

“跨境理财通”试点开展至今已有8个多月。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跨境理财通”业务在投资者、投资地区、试点银行方面目前呈现出不同特点。投资主体:参与主体广,南北向交易略有差异

从投资者角度看,“跨境理财通”的参与主体广,且港澳居民业务办理更加积极。此外,南北向投资者对投资产品的偏好也略有差异,南向通投资者较青睐存款,而北向通投资者较青睐理财产品。

参与主体的广泛凸显出三地居民对多样化跨境投资理财的需求。截至2022年6月末,粤港澳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个人投资者合计超3万人,涉及相关资金跨境汇划11232笔,金额11.11亿元。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居民彼此联系密切,存在着多地居住、多地工作、购置房产、多类型薪酬结构等情况,并且香港也是离岸人民币的主要交易市场,因此粤港澳大湾区会形成一个人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闭环,那么必须要给在大湾区工作生活的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投资理财通道。其次也是为满足大湾区居民本外币资产多样化的诉求。

对比投资者数量,北向交易更为活跃。截至目前,“跨境理财通”个人投资者包括港澳投资者20906人,占比67.76%;内地投资者9945人,占比32.24%。

北京市金杜(深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牟牧律师指出,对比香港市场,内地理财产品的收益回报率普遍较高,银行理财产品仍以稳健为主。此外,人民币汇率此前也处于上行通道,都使得内地理财产品对港澳投资者具有相对更强的吸引力。

董登新也表示,希望内地可以成为港澳居民投资理财的最佳选择,甚至是避风港,吸引他们来内地发展、投资、创业等。

而从内地投资者角度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吴海峰指出,港澳投资者在跨境投资理财方面更多元化,内地投资者较缺乏外币资产投资的机会,对境外理财产品的熟悉程度较低。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此前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也认为,开通初期“北向通”交易较为活跃,但考虑到香港金融产品更多元,长远来看“南向通”也将日趋活跃。

数据显示,南北向投资者对投资产品的偏好略有差异。南向通投资者较青睐存款,而北向通投资者较青睐理财产品。试点涵盖主要的中低风险产品,包括存款类产品、基金类产品、债券类产品等。

截至2022年6月末,参与“跨境理财通”的个人投资者购买投资产品市值余额为3.72亿元。其中,北向通项下,港澳个人投资者持有境内投资产品市值余额为2.19亿元,包含理财产品1.66亿元、基金产品0.53亿元;南向通项下,内地个人投资者持有港澳投资产品市值余额为1.53亿元,包含存款1.35亿元、投资基金0.17亿元、债券0.01亿元。

根据上述数据,可见粤港澳三地理财风格各异。根据上述《报告》,港澳居民缺乏稳定可靠的固定收益类投资品,导致此类产品颇为紧俏。

董登新表示,内地理财产品多样,较为稳健。南财理财通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全市场理财产品平均兑付收益率为4.334%。而内地投资理念更为“稳健”,以存款、银行理财为主,内地居民如果能购买港澳银行的理财产品,实际上非常有助于分散币种和市场风险。

而在过去几年间,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的投资理财心态也趋于稳健和保守。2021年,管理咨询公司奥纬咨询及世界经济论坛联合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近70%粤港澳大湾区投资者倾向买卖跨境投资产品,但其首要目标是分散风险并长线持有,其次才是提高回报,对境外投资回报的预期低于境内。投资地区:港深穗珠等城市参与积极性较高

从投资地区观察,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的业务往来情况各异。

首先,内地与香港业务往来较多。截至2022年6月末,内地与香港间往来的“跨境理财通”业务笔数5838笔,跨境汇划金额8.37亿元,占汇划总额的75.34%;内地与澳门间往来的“跨境理财通”业务笔数5394笔,金额2.74亿元,占汇划总额的24.66%。

“从经济发展水平、资本市场活跃程度、理财产品的丰富度等方面来看,香港显然更受投资者青睐。”吴海峰表示。近几年,香港资产及财富管理业务总规模在持续增长。香港证监会发布《2021年资产及财富管理活动调查》显示,从2018年的23.96万亿港元到2021年的35.55万亿港元,三年增幅接近50%。

其次,在大湾区九市中,深圳、广州、珠海三市投资者参与南向通积极性较高。截至2022年6月30日,三市合计的“跨境理财通”业务汇划金额占比高于70%。上述《报告》也指出,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募集资金规模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

细分来看,根据各地2021年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在广东省21个城市中,深圳市以70847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第一,广州市位列第二,东莞、佛山、珠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6万元。以珠海为例,截至2022年6月末,珠海横琴合作区跨境理财通跨境收支达3020万元,其中对澳往来收支占九成以上。试点银行:超60家试点,国有银行资金汇划量最大

截至2022年6月末,国有银行办理“跨境理财通”资金汇划量最大,占比为49.5%;股份制银行占39.7%;外资银行占10.8%。

牟牧认为,上述银行占比差异也与获客基数有关。银行机构在境内外市场发展较不平衡,如国有大行在粤港澳大湾区均设有广泛的业务网点,双向客户基数较大,境内外产品开发与销售能力也更均衡。在“跨境理财通”试点开展前,业内便预测,在境内外均设有广泛的业务网点的金融机构,能通过本行内部客户转介,以跨境联动的方式获客,将会在“跨境理财通”业务中占得先机。

根据德勤统计,截至2020年8月,共有21家银行集团在港澳地区、大湾区内地城市提供银行服务,其中16家在三地同时设有零售财富管理业务。

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在开展跨境理财投资方面各有优劣。吴海峰分析称,外资银行的优势在于境外网点较多、客户多,熟悉境外理财产品,但其内地客户较少,且拓客能力不强。上述《报告》也指出,内地部分银行在大湾区皆有广泛业务,具备客户资源禀赋,但资产配置稍显不足,且仅几家在香港开展零售银行业务;港澳地区银行在财富管理等零售银行业务领域经验丰富。

金杜律师团队观察发现,在业务发展之初,银行机构主要在集团内部结成合作伙伴关系,等到市场运行成熟,逐渐与其他银行机构展开跨境合作,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发展趋势:以稳妥起步,逐步降低门槛

2021年9月,《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印发,规定了投资产品范围及中、低风险等级、投资者资质、试点银行业务资格等内容。“跨境理财通”对业务总额度和单个投资者额度设置上限。

金杜律师事务所杨晓荃律师表示,跨境理财通额度可能会随着跨境资金流动形势及市场变化进行调整,举例而言,若港股市场走强导致南向通业务更为火爆,投资人愿意通过理财通去接触境外投资收益,南向通在安全可控的基础上可能考虑将扩宽额度。

目前,“跨境理财通”试点涵盖主要为中低风险产品,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目前跨境理财通处于摸索积累经验阶段,其投资范围比较有限,还无法充分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基本上能够入围到这个产品篮子中的,大多属于产品设计较规范,风险相对偏低或风险可控的产品。”而随着试点工作的持续展开,跨境理财通的投资者人数会逐渐增加、交易量扩大,市场包容性提高、投资门槛会随之降低。

随着市场的成熟,董登新建议可以提供不同风险收益组合的产品,满足各地居民多元化的理财需求,使大湾区跨境联通更具吸引力。

但董登新也提醒投资者注意,一旦产品的丰富性提高,也意味着理财产品的风险波动范围更广,“那这就要求投资者风险意识更强,以及加强专业知识的了解。比如,跨境投资涉及汇率风险,那就需要投资者对汇率的走势有一个基本判断和预期。”

杨晓荃表示,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政策风险、交易对手风险等。“如果出现投资纠纷,目前遵循的是“业务环节发生地”原则,争议发生在哪里,就根据哪一侧的投诉和争议解决机制来处理。”《实施细则》第十二条也明确要求内地代销银行建立“跨境理财通”投资者权益保护和投诉纠纷解决相关机制。

(作者:曹媛编辑:辛继召)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