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光伏产业,技术革新是一个焦点话题,技术不停迭代、产品不断创新,持续降本给终端市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
【资料图】
“光伏产业之所以能发展成为一张中国名片,我们从落后到全球领先,电价做到与传统发电媲美,实际上靠的就是技术的进步。”锦州阳光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海在TÜV莱茵2022“质胜中国光伏盛典”之“光伏组件供应链”媒体沙龙上说道。
今年以来,随着越来越多光伏企业对新电池技术的布局逐渐“浮出水面”,行业对下一代先进技术的“争斗”也越来越激烈,各大擂台依次摆开,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方角力已经“暗潮涌动”。
对于新技术的“争执”,山东润马光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中良表示:“今年是技术非常热闹的一年,资本市场也很关注,不同的技术路线都引来了很多投资者的投资和热炒。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投资者包括不同的企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一些技术很多年前在实验室就有了,为什么迟迟不能在应用端取得一些成果呢?我觉得是有原因的。从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思路来看,很多技术是一样的,对客户来说,未来会更关注场景和体验。我觉得行业技术主旋律不是我们制造企业说了算,也不是关起门来自己搞技术,而是市场说了算、客户说了算。能给客户带来价值、解决痛点的技术才是好技术。”
正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技术研发管理总经理徐伟智博士赞同这一观点,他表示:“我觉得技术能不能成为主流技术不是研发去推,而是客户来决定的,研发也好、生产制造也好,不管是效率还是成本,客户都有其应用考量,我觉得从需求端创造价值是第一主要考虑因素。
其次,我们要思考一个将成为主流的先进技术,是不是能够形成健全、兼容、可升级的生态圈。第三才是推的角度,以客户为中心来探讨,什么应用场景需要什么样的组件和系统解决方案。”
N型登场,各方角力降本增效“新赛道”
不论哪种高效电池、组件技术,最终都要回到市场应用的终点上。
“现在硅料上涨带动组件成本往上冲,我们需要的是能把成本打下来,至少降到能够承受的价格范围。当然,低价不能代表稳健可靠,那么,增效降本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电站投资方英联投资公司(Actis)顾问曾仁义在沙龙上说道。
为了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各家光伏公司研究多种提升、改进效率功率的方案,HJT、TOPCon、IBC、钙钛矿等新电池技术不断创造新的效率世界纪录,配合组件封装等技术的改进,组件功率迅速从400W提升至600W以上,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变革。
“现在的p-PERC技术持续了三、四年的主流时间,对终端使用来讲,它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板型和技术路线,需要更高功率、效率的产品。”对于如今N型的起势,张海认为这是光伏技术的正常迭代。
据介绍,阳光能源不仅有组件,还有硅棒和硅片,对n型产品的积累可以追溯到2000年,这家公司早年以单晶产品著称。
张海表示:“2003年我们向日本夏普供应硅棒,那个时候我们的硅片韧性就非常好,我也亲自拿了,正常很难折断,阳光能源在2009年完成了n型技术上的卡位。组件产品也已经陆续出来,它的成本下一步比P型还会更有优势。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一些存量产品、设备简单改造,而增量产能基本上必须要完全匹配我们n型的技术路线,所以n-TOPCon是我们下一步的主要产品。”
他同时提出,组件产品也需要有差异化,为此,阳光能源还重点打造了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
“产品的整个设计思路从之前的‘三高两低’变成了现在的‘四高两低’,高功率、高效率、高可靠性之外,还加一个高颜值,就是组件也要漂亮,尤其是面向欧洲市场的组件要做的很漂亮才可以。低就是低成本、低衰减,所以我把它总结为‘四高两低’。组件产品开发面向的是终端客户,根据他们的需求,带来更高价值的产品,让他们的投资获得良好回报率,这是我们光伏组件企业要持续努力技术创新的一个方向。”张海补充说。
TOPCon技术也受到了正泰的青睐,徐伟智表示:“未来三年的主流是TOPCon,在正泰多年的研究里,TOPCon的性价比非常高,它可以比原来的发电量增长3.5%,不论是地面电站还是分布式电站,它带来的价值都很高。TOPCon的兼容性也很好,现在PERC生产的封装、测试等各个方面,TOPCon基本都兼容,电池和组件技术的兼容是非常重要的。
就n型技术来说,2022年TOPCon的产能占比会达到73GW,异质结是14GW,其他的更少,从发展看,增长快速的还是n-TOPCon,异质结也会增长,但它的主要挑战更多。还有一点,我想强调的是谈技术路线单看电池是不够的,还要看组件,甚至终端的应用。终端的应用是很多元的场景,我认为未来的技术趋势还会多一个整合型特点,组件和逆变器、支架更多维度的结合,跟建筑的结合等。”
张中良赞同差异化观点,他表示:“我们的观点是,未来各种技术都有它的应用场景,因为全球各个市场有不同的客户、不同的需求,他们有差异化的需求。我们既有国内客户又有海外客户,国内和国外市场的需求就完全不一样。”
客户考量:新组件大胆尝试、小心应用
对于“炒得火热”的各项n型新技术产品,终端投资用户如何看?
曾仁义表示:“其实无论是182还是210尺寸产品,我们都比较注重统一性,我们希望看到尺寸固定,就是保证在后两年尺寸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然后,组件转换效率在固有尺寸上通过电池、材料、封装等技术提升保持往前走,这是我们比较开心看到的。”
英联投资公司于2015年开始加大了对太阳能发电领域的投资,在不同的国家区域开发当地光伏市场。彼时的太阳能行业PERC组件刚刚冒头,英联投资为光伏电站寻找单晶PERC电池。
“最开始我们去各个地方寻找,然后与组件供应商合作生产,期间也碰到了许多问题,但我们还是比较坚定这个技术是能够持续往前走的,后面我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开始全线转为PERC电池进行采购并大量使用。现在回过头看,当时的决定是相当正确的。2022年我们又到了一个关口,行业技术风向由p型转向n型。其实我们并不想每次都做‘小老鼠’,但我们也绝对不会最后去使用,对于新技术我们很看好,这对行业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曾仁义说。
谈及对组件选型的考量,曾仁义表示,我们的固定成本不仅只看组件,还会看场景搭配,不同的场景,我们需要用不同的产品。在大部分场景应用比较广的情况下,比如一个产品可以覆盖大多数的应用,我们希望这个组件是比较好的,因为我们要考虑他的可持续性,我们不希望在应用一个新产品时,用了两年就没有了,在市场上找不到了。电站需要在户外运行非常长的时间,我们会去尝试新技术产品,但这个过程是会大胆尝试、小心应用,这样我们才走得更远。
曾仁义的观点得到了Baywa中国区代表李晓倩的强烈认同,她表示:“这两年光伏技术革新很快,我们一方面会觉得很兴奋,但另一方面也很谨慎,因为一旦我们做出了错误的判断,电站品质、收益率,企业的整体经营等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这背后主要来自于新技术产品的可持续性,除了产品本身可以存活多久,它的生命周期有多长以外,我们也想看到与它配合的一些设备,也就是生态链的完善,如果前端没有支架匹配,后端物流也跟不上,这一款产品我们怎么用?哪怕这一款产品本身再好,到了我们终端其实是没有办法去使用和接受的。”
李晓倩还提出了对组件更多的观察和需求,她表示:“‘四高两低’是一个基础的基础,近两年我们也看到有更多的厂家意识到他们的产品,不仅是孤芳自赏还要接地气,会考虑应用到屋顶的产品要做一些什么样的调整,以更适应这个屋顶;在跟支架的匹配上,是选择跟踪支架还是固定支架?还有一些艰难的安装环境,比如深山里、海面、水面等,怎样保证以现有设备和施工人员的能力去实施安装,这几个方面是我们在选择组件时非常看重的。除了技术以外,其实还有很多政治和政策的影响,我们还希望看到一些碳足迹、碳排放相关的产品,这些问题其实是可以从技术方面解决的,这样让我们的采购更容易、更便利。
不难看出,投资方、终端用户对新技术产品的出现既欣喜又不乏担忧,也提出了他们的考虑和要求,尤其是新产品如何在严苛的实际户外应用中稳定、可持续运行?怎么降低成本、让电站获得更大收益?
对此,徐伟智表示:“现在是P转N的一个关键时期,正泰和几家头部企业都很早布局,现在能真正量产TOPCon的公司其实不多,也是探索了很多年,许多细节技术、材料、质量等风险要提早防范,这样才能排除隐患,对客户负责。我觉得主要分成三个部分:设计与制造、先期研发、可靠度仿真、模拟及户外实证。最后产品要通过实验室检测,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对材料、零部件等进行探索,在户外做实证,确保长期发电量。”
张中良亦表示:“组件公司要接受第三方机构的监督,与TÜV莱茵这样的检测机构合作,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虽然有些公司也有实验室,在研发阶段就会进行实验,产品出来之后也会做很多的验证,但第三方机构更专业。其次有第三方机构的监督检验,才是对客户负责,企业是由人组成,是人就有一些偏差或者不可靠性,完全靠自己去验证,不能做到真正的对客户负责。”
作为材料供应商,巴斯夫特性材料中国区工业业务总监庄巍表示:“从质量管控来说,我觉得组件公司需要了解采用材料的性能边界条件在哪里,然后选择适用的使用场景,这个很重要。我们欧洲的客户发觉在现在大电流的情况下,比如超过10安培的情况下只有某一些材料适用于连接器和接线盒。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能和第三方机构更多合作,材料供应商其实也有很严重的内卷现象,我们希望第三方测试机构能够在测试方法、质量管控上严格一点,这样才能使真正优质的材料应用到客户端。”
对于组件、材料厂的建议,第三方机构TÜV莱茵大中华区太阳能与商业产品服务太阳能组件总经理章翊驰做出了回应:“我们现在正着力提供一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根据产品测试需求结合应用场景量身定制方案。比如在常规的衰减、安全性、可靠性、发电量之外,我们还会做失效分析,这是在电站运行中会出现的问题,我们会有一些针对性的考量。然后,我们会对产生失效的因素做更高级的分析。
除此之外,我们的失效分析和上述服务不仅只对组件,还有材料、系统,还包括现在一个比较热的概念:绿色组件或者说LCA生命周期评估、低碳、发电量以及组件回收,所以这是一个系统性的方案。一个产品好不好,是不是在这个环境下最优的产品,不是通过一两个指标来决定,而是通过系统的指标来决定,这也是我们着力解决的一部分。”
据悉,TÜV莱茵作为拥有自己研发部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研发对象不仅包括大家熟悉的标准,还有很多测试方法及测试设备。
章翊驰表示:“我们会和设备供应商沟通,联合客户一起研究一些测试方法,甚至共同参与制定一些专利。同时,TÜV莱茵的很多方案实际上是模拟结合实证,在中国西北、西南、高海拔、低海拔、沿海等地区都有自己的测试基地,在海外也有典型的气候区域固定测试基地。”
据介绍,TÜV莱茵位于江苏太仓的长三角运营中心拥有5,000平方米的组件实验室,将于近期投入运营,这个新实验室将对TÜV莱茵上海目前3,000多平方米的测试能力进行整合,测试能力扩展30%以上,同时将引入一些行业的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