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2年以来,TOPCon与HJT两大电池片技术成为业界和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在近期举行的光伏行业研讨会上,中国光伏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表示N型产品推进速度正逐步加快,目前多家央企已经开启N型组件招标,市场需求较2021年全年增长4倍之多。而在资本市场中,TOPCon、HJT概念成为了市场炒作的热点,并诞生了像宝馨科技、京山轻机、金刚玻璃、钧达股份等一众“妖股”,在短短三个月内股价涨幅高达2倍以上。
【资料图】
具体到产业端,除了爱旭股份等少数几家企业选择IBC技术路线以外,其它企业均以TOPCon或者HJT为主,其中头部厂商多数采取“双线并行”的策略,而二三线厂商大多“押宝”单一技术路线。因此,电池片环节也逐步形成了TOPCon和HJT两大阵营。
对于重资产的光伏行业而言,受产能退出成本高企的影响,技术变革往往会导致市场格局的变化。在催生新龙头的同时,也会致使一些企业退出历史舞台。因此,技术路线的选择成为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乃至生死存亡的关键。那么,TOPCon与HJT这两大技术路线,究竟谁将笑到最后?
短期:TOPCon在成本层面领先于HJT,效率层面两者旗鼓相当
资料显示,TOPCon和HJT均采用钝化接触技术来提高转换效率。其中,TOPCon电池以N型硅衬底,通过背面覆盖一层沉积在超薄隧穿氧化硅层上的掺杂多晶硅薄层,形成较好的钝化接触结构;HJT电池通过非晶硅薄膜的引入,能够兼具晶硅电池与薄膜电池优势,表面钝化效果更好。根据ISFH的测算,TOPCon(双面钝化)、HJT的极限转换效率分别高达28.7%和27.5%,显著高于PERC的24.5%。
结合相关企业披露的量产转换效率来看,晶科能源的TOPCon产线已经达到24.7%,中来股份新投产的1.5GW产线达到24.5%,东方日升的HJT产线达到25.2%,安徽华晟的HJT产线达到24.5%。而根据CPIA披露的数据,2021年业内单晶PERC平均量产转换效率仅为23.1%。
虽然双面钝化的TOPCon在极限转换效率上高于HJT,但由于TOPCon的生产工序多达12步,技术工艺复杂,因此良率相对不高。根据ISFH披露的数据显示,TOPCon的量产良率约为93%,而生产工序仅为4步的HJT则高达98%,与PERC基本趋同。目前,已经实现TOPCon大规模量产的晶科能源、钧达股份曾公开表示产线良率已经达到PERC的水平,但并未披露具体数据。
虽然TOPCon的生产工序繁多,但其与PERC均采用背面钝化接触技术,因此核心设备只需增加硼扩和薄膜沉积设备,可以最大程度保留和利用现有PERC产线,投资成本相对较低,更适合PERC产能较高或者具有一定PERC技术积淀的企业。数据显示,TOPCon的单GW投资额在2亿元左右,如果由PERC产线升级仅需6000-8000万左右。而反观HJT,单GW投资额高达4亿元左右,这也导致其在短期内单位经济性略显不足。
在TOPCon和HJT的成本结构中,银浆是除硅片以外占比最高的成本项,占比分别达到16%左右和24%左右,显著高于占比仅为10%左右的PERC。CPIA数据显示,2021年TOPCon正银与背银合计消耗量约为145.1mg/片,HJT双面低温银浆消耗量约为190mg/片,而PERC正银与背银合计仅为96.4mg/片。尤其是HJT,在银耗较高的情况下,还需要使用价格更高、国产化率较低的低温银浆。
总体而言,TOPCon与HJT目前在电池转换效率上较PERC均有显著提升,能够增加光伏电站的发电量,继而产生一定的溢价。根据中来股份近期公示的TOPCon报价,双面182尺寸和210尺寸报价分别为1.40元/W和1.41元/W。参考通威股份最新的PERC报价,TOPCon182尺寸和210尺寸相对PERC的溢价分别为0.10元/W和0.13元/W。
在成本方面,TOPCon的成本已经趋近于PERC,经济性优势凸显,而HJT由于设备折旧成本和银浆成本相对较高,经济性略显不足。根据中泰证券的测算,当前PERC电池平均成本为1.11元/W,TOPCon成本为1.17元/W,HJT电池成本为1.30元/W。
长期:TOPCon及HJT均具有技术延展性,但HJT在应用层面的优势更加显著
虽然目前HJT的经济性略显不足,但随着生产工艺不断优化,其经济性拐点已经愈发临近。根据开源证券的研报显示,目前HJT的降本路径主要包括:一是MBB多主栅技术可将银浆耗量降至128mg/片,较2021年行业平均水平下降约37%;二是激光转印技术可降低银浆耗量约30%;三是低温银浆国产化有望降低银浆成本2000元/公斤;四是银包铜浆料技术有望实现HJT银浆耗量完全低于PERC。
一旦HJT逐步具备经济性,那么其在应用层面的优势将逐步显现。由于电池片在经过长期使用后,会出现光致衰减的现象,继而导致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逐年下降。不过,HJT受益于独特的电池结构,光致衰减为零,而TOPCon首年为1%,此后每年为0.4%。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东方日升进行的光致衰减测试结果显示,HJT表现为光致增益而非光致衰减。此外,受益于双面对称结构,HJT双面率超过95%,显著高于TOPCon的85%,可实现10%以上的发电增益;同时,HJT温升系数为-0.26%/℃,低于TOPCon的-0.32%/℃,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表现更为稳定。
站在市场营销的视角来看,在经济性趋同的情况下,HJT的衰减率低、双面率高、温升系数低等优势能够为光伏电站带来更高的发电增益以及更低运营维护成本,其将成为用户消费决策中的关键影响因素。
在技术延展性方面,TOPCon与HJT均能够与IBC、钙钛矿形成转换效率更高的TBC、HBC以及钙钛矿层叠电池。数据显示,IBC的极限转换效率高达29.1%,钙钛矿层叠电池更是高达43%。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澳大利亚国立大学Klaus Weber,北京大学周欢萍以及晶科能源Peiting Zheng等人制备的单片钙钛矿/TOPCon叠层组件实验室转换效率高达27.6%。
总体而言,TOPCon与HJT基于技术延展性,均拥有较长的技术生命周期,因此业界普遍认为两者将实现长期共存。但具体到应用层面,HJT的优势更为明显,在营销层面给了企业更多的卖点和溢价空间。此外,受益于低温银浆技术,HJT可以使用更薄的硅片,这将有助于其建立成本优势。因此,从长期视角看,HJT可能会走得更加长远。或许,这也是通威股份、隆基绿能等PERC产能规模较高的企业,选择“双线并行”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