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是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势,也是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战略重举。在12日举行的深圳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分组讨论中,“双碳”话题成为热点,委员们就加快丰富能源结构、建立科学监测体系、推动低碳示范试点等展开讨论,为深圳低碳发展“支招”。

市政协科学技术界别委员韩玉介绍,从深圳的能源结构角度来看,2020年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到67.4%(其中天然气17.2%,核能50.2%),但风能、光能等绿色新能源比例偏少,能源结构仍然有很大的调整空间。

韩玉建议,深圳可利用工商业屋顶,大力建设分布式光伏+储能。“深圳太阳能(7.520, 0.05, 0.67%)光照资源比较丰富,建议尽快有效利用全市工商业屋顶尤其是原特区外大量的工业厂房屋顶,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进一步提高绿色能源比重,推进深圳的‘碳中和’步伐。”同时他还建议,深汕特别合作区拥有50.9公里的优质海岸线,可以规划海上风电项目。

“双碳”目标的如期实现,离不开科学评估,科学的观测数据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基础。有委员观点指出,建立数字化碳监测网络,可以为深圳市双碳评估及其应用示范提供重要技术和数据支撑。

市政协科学技术界别委员潘昊建议,深圳应率先建立国产化、低成本、精细化的监测网络,建立碳源汇模型和城市双碳评估整体解决方案,以支撑深圳碳交易市场形成闭环的监测和交易体系。

低碳之路,示范先行。市政协科学技术界别委员成会明在提案中指出,光明科学城在信息、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领域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可打造为深圳的低碳示范区,与高校、研究院所及重大科研设施形成紧密联系,开展“碳中和”方向相关基础科学研究合作,打通低碳原始创新之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