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向“新”力

“小艺小艺,我回来了。”伴随着一句简短的口令,客厅灯自动亮起,窗帘缓缓拉开,空调被调至26℃,浴室热水器进入工作状态……这些都在一秒内同时发生。

这个在十多年前还停留在概念的场景,如今已是很多人生活的日常。从用遥控器控制单个设备,到用语音操控多个设备,智能家居里藏着不少人对“物联网”的想象。

2009年,我国首次提出“感知中国”战略。十年来,随着政策相继落地,集聚效应凸显,广东物联网发展从“跟随”走向“超越”,在物联网企业数量、产业链完整度上全面领先。在政府、市场的推动下,华为、远望谷、广和通等一批优质粤企加码物联网技术及解决方案,成为广东智能生态高速发展的“幕后功臣”,也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

连接千家万户▶▷

家居设备“能听会说”

“让机器理解人类的语言机制,是一项难度极大的挑战。”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语音语义首席科学家刘群的这句话,道出了智能家居关键技术——“语音语义识别”发展的艰难。尽管如今用语音操控设备的场景几乎随处可见,但如何让联网的家居设备像人一样“聪明”,如何让人类与设备、设备之间的交互更智能等难题,却足足困扰了学界十余载。

例如,“帮我定一个半小时的闹钟”这句话既可以理解成“定1.5小时的闹钟”,也可以理解为“定半小时的闹钟”,需要根据说话人的语气、语境判断。这对人类来说也有难度,更别说机器了。

困难远不止这些——“一旦切换到嘈杂环境,或出现距离远、口音重、语速快、专有名词多等因素,识别效果又会大打折扣。”腾讯智能产品副总裁李学朝说。

这就好比你习惯了用语音操控智能电视“换台”,但有朝一日恰逢家庭聚会,亲戚在旁七嘴八舌地说话,导致电视无法完整听取指令,甚至无法辨别你作为“主人”的声音。无奈之下,你只能用回老办法——翻出柜子里的遥控器换台。

“要让智能家居物联网流畅运作,解决语音交互中排除干扰的问题是关键。”李学朝说。为此,腾讯正加快在全链路AI+声学技术解决方案领域布局,通过语音分离工作模式,降低在复杂环境中语音收集的50%以上错误率。

目前,经过十余年的实践,由华为、腾讯等粤企主导开发的语音语义识别技术系统,已能实现平均98%以上的准确率,在国内稳居第一梯队。

不仅如此,在国内智能家居建设领域,广东力量也迅速崛起——以美的、格力、格兰仕等为首的传统家电企业,和以华为、OPPO等企业为代表的“新势力”牢牢占据核心市场。

“在美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回顾美的身处智能家居浪潮中的十年,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感慨。

时间回到2012年,随着“家电下乡”进入尾声,国内家居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亟待新的增长点。同年,智能家居被列入我国“十二五”重点规划发展的九大产业之一,广东家居产业来到转型的分岔路口。

就在大多数企业仍在观望时,美的预判了家电行业的“天花板”,毅然投身物联网发展浪潮。十年来,企业智能家居业务迅速发展,仅2022年上半年就实现营收1259亿元。

“如果说上一个十年是移动信息互联时代,那么下一个十年将会是真正属于万物互联的十年。”美的集团副总裁兼CIO张小懿说。面向下一个十年,美的实施“数字美的2025”战略,目标是“加速培育数字技术,尽快推动物联网中台达到10亿级的连接能力”。

“将物物相连,再结合互联网就能构建物联网世界。”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主任、中国通信学会物联网委员会主任朱洪波认为,如果说早期的网络是为联接“人”而生,那么步入智能化时代,随着“物”成为智慧生态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网络技术也需要迭代升级。

朱洪波认为,未来十年,5G和IPv6将成为物联网升级演进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通过政策、技术、创新等多轮驱动,广东网络基础设施IPv6改造提速,网络承载能力明显提升;5G方面,截至2021年底,全省已建成5G基站17.1万个,规模位列国内第一。

打通千行百业▶▷

一张标签串联人、货、场

在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远望谷”)的制造基地内,一枚枚刚刚经历了点胶、固晶、热压、测试等所有工艺流程的电子标签正从生产线上“流”出。很快,它们就被写入品号、色号、批次、规格等信息,嵌入吊牌,然后由海澜之家等服装生产商绑在特定商品上,送往广东各大卖场。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像这样的吊牌随处可见。然而,在它毫不起眼的外表下,却藏着人、货、场“高速互联”的秘密。

“电子标签又叫做RFID(射频识别)标签,加贴了这种标签的成衣,相当于拥有了自己的‘专属ID’。”海澜之家董事长周立宸说,以往门店统计库存大多依靠人工,现在使用植入了读写器芯片的RFID手持设备一扫,数据自动同步,“盘货”效率更高。

周立宸还记得,2012年到2014年间,企业线下门店的销售规模高速增长,平均1天的收货量可达数十万件。当时为了将成衣归类存放,储运中心的流水线上,每隔十几米就要安排十几个工作人员开箱、倒货、扫描。工作量大、程序繁琐、从早忙到晚——这是不少海澜之家储运中心老员工的共同回忆。

如今,通过电子标签,同一批次的成衣在打包成箱后,通道机会自动获取箱内服装的所有信息,由RFID智能收发货系统比对实收货物数量、品号等与应收是否一致。如若无误,货箱会顺着轨道被自动分拣并归入相应库区,全程不需开箱。不仅如此,一台通道机作业线仅需4人,是之前的1/3,但收货扫描效率却提升了30—50倍。

电子标签的普及化背后,是拥有我国自主化知识产权的RFID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零售、文旅、物流、电力等各行业。远望谷是国内最早一批RFID技术研究者,如今每年仅为海澜之家一家企业供应的自研RFID标签就超过千万枚。

“但在十多年前,相关产品还一度100%依赖进口。”远望谷总裁徐超洋说。

突破点始于铁路系统。二十一世纪初,我国铁路运输网仍在以“手工抄录”的方式采集列车信息。曾担任铁路记号员的梁宇清楚地记得,他当时和百来个车号员不分昼夜地奔走于广东多个车站货场之间,“逐车逐车地抄录编号、汇总信息,再人工逐级上报给管理部门。经常在外面一跑就是一天。”

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差错率高……为提升运输管理效率,当时我国不得不以约1500元/枚的高价从海外进口RFID芯片,用于高速运行过程中铁路车号的自动识别。

彼时,国内对射频识别这一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理解几乎为零。为了填补这一空白,在铁路部门等的支持下,远望谷启动电子标签相关项目研发。约八年后,好消息传来——具有全国产化、和美国同类产品技术兼容的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ATIS)研制成功。

“这一系统所搭载的RFID芯片,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徐超洋说,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南来北往的数十万辆火车、千余组动车组上安装的电子标签已基本实现国产替代。也正是它的出现,迫使外企将1500元/枚的标签出口单价降到200多元/枚。

补强产业链条▶▷

培育物联网软件“根能力”

如果说由粤企主导研发的RFID标签的全国产化,第一次撼动了我国在物联网建设上长期依赖国外技术的被动格局;那么华为等自主研发的物联网操作系统、工业软件则为广东乃至全国产业智能生态的“弯道超车”打下了基础。

2019年8月,“鸿蒙”(HarmonyOS)首次进入公众视野。在华为云CEO张平安看来,作为一款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它的施展空间是在物联网领域。

全球最近的两次科技浪潮先后由电脑、智能手机引发,虽然终端产品百花齐放,但底层软件仍由海外企业把控。“国内软件业看似枝繁叶茂,实则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没有自己像样的中间件。”深圳开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CEO王成录说。

2012年是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期,手机用户数刚刚突破10亿。被称作“鸿蒙之父”的王成录却认为,当时我国从软件技术、生产线到核心器件都严重依赖从海外进口,国内软件开发人员只能做组装工的工作。这意味着,如果没能掌握“根能力”,今后我国在物联网发展上将长期受制于人。

正是出于这样的危机意识,2012年,华为开始规划自有操作系统“鸿蒙”;2016年正式立项。十年后的今天,超过5000人的研发团队共同努力,让鸿蒙迭代到3.0版本,系统总装机量突破3亿台。随后,在180万开发者的见证下,鸿蒙“剑指”全球第三大移动生态。

通信专家项立刚说,“鸿蒙的面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在物联网操作系统上的空白。”

在物联网芯片层面,粤企也动作频频。不久前,由格兰仕牵头自研的“BF—细滘”“NF—狮山”全面应用于品牌家电产品。其中,“BF—细滘”是全球首款基于RISC—V指令集架构的,集Wifi和BLE于一体的物联网芯片。

此外,格兰仕还与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政府、恒基(中国)投资公司三方携手共建开源芯片产研城。“芯片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我们要掌握芯片的核心技术。”格兰仕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梁昭贤的一番话,再次点出了我国实现产业跃迁的关键——掌握“根能力”。

下一个十年,背靠粤港澳大湾区,广东还将持续发挥政策、人才的虹吸效应,加速迈向“万物智联”的新世界,助力我国实体经济进一步彰显创新活力。

对话同行者

物联网的应用将大幅提高生产生活效率

十年来,我国物联网产业实现跃迁式发展。南方日报记者对话远望谷总裁徐超洋、华为数据通信产品线解决方案部部长孙建平,探讨万物智联相关产业的发展价值和历史机遇。

“物联网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徐超洋认为,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不仅能进一步振兴我国实体经济,还能为我国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注入催化剂。

孙建平也指出,物联网产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广东作为物联网上下游产业链最完整的省份之一,在云、通信、智能终端技术上领先全国,将在“万物智联”时代稳立潮头。

南方日报:你如何看待广东物联网产业在全国、全球的竞争力?

徐超洋:广东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物联网第一大省,是中国集聚物联网重点企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其中,深圳集合了中国70%以上物联网产业链,以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物联网核心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不容小觑。

物联网产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具有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和相关产业,才能发挥群体优势。广东物联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得益于国家和广东省创新驱动战略及相关产业政策的推动,大批物联网龙头和领军企业落户。

得益于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巨大的市场需求必然会刺激供给端的快速提升。从广东物联网技术专利全国申请量位居全国前列就可以看出,广东的物联网企业在市场的驱动下,利用自身研发的先进技术,努力抢占物联网核心产业制高点。

南方日报:未来5至10年,物联网将对我们的生活、对千行百业带来怎样的变化?

徐超洋:展望未来,物联网应用场景会日趋多元化,渗透生产生活方方面面,进一步推动万物互联。在万物互联时代,我们工作生活中的所有物品、工具、设备都可以通过终端设备接入网络,物品与物品之间可彼此感知、通信。

物联网的应用将大幅提高生产生活效率。就制造业而言,物联网能实现工业设备的互联,让所有的工业设备通过工业网络实现数据实时采集、状态感知和交互,提高生产制造效率。对于零售业而言,物联网技术可为线下商店提供可靠、稳定以及引人入胜的数字化体验服务。

南方日报:发展物联网技术对产业转型、实体经济发展有何意义?

孙建平:对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来说,物联网是基础,是走向智能化的必由之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能推动企业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企业重构商业模式或服务模式,实现降本增效,灵活应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从而保障实体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还能推动一批拥有物联技术领先优势的厂商,从传统方案商向高精尖技术企业转型,在实现商业成功的基础上,在全球范围内提升竞争力,成为国际物联网市场建设的核心力量。

南方观察

“小标签”里的“大智慧”

■高维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数字经济”被频繁点名,物联网是数字经济七大重点产业之一,其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物联网产业规模、专利申请量,还是5G站数、智能终端等数据指标,广东领跑多年,创下多项全国第一。

物联网何以撬动巨量市场?这要从一块小小的标签说起。RFID(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这项核心技术让物品有了“身份证”,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全面连接。作为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桥梁,物联网推动了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为全社会带来深刻变革。

登高谋远方可行稳致远,积极作为才能大有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物联网被视为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这一次,我国和欧美发达国家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作为经济大省、制造强省,广东早在2006年就提出要大力发展物联网。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相继发布《广东省物联网发展规划(2013—2020年)》《广东省云计算发展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布局物联网产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和产业化,打造世界级智慧城市群……一揽子政策的落地见效,为广东发展物联网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充足后劲。

物联网技术快速迭代的十年,也是“智慧广东”别开生面的十年。十年前,物联网还是一个小众概念,其技术的市场化集中于RFID芯片、二维码等产品,功能相对单一。如今,集成技术、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叠加效应,让物联网实现了质的飞跃:它连接了千家万户,移动支付、智能家居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打通了千行百业,工业制造、物流运输等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它补强了行业链条,鸿蒙系统、“BF-细滘”等自主科技落地生根……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十年来,广东物联网产业发展始终蹄疾步稳,结出了累累硕果。同时也应当认识到,广东在物联网领域还存在短板,集成创新仍显不足,产业人才供不应求,更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万物互联,万业生长。粤港澳大湾区科创高地扬帆起航、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崛起、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在新的起点下,发力物联网,助力高质量发展,广东仍然优势明显,前景广阔。(记者许隽昌道励见习记者叶绮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