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惠金融迈出了高质量发展新步伐。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1年)》显示,支付服务的村级行政区覆盖率正在持续提升。截至2021年12月末,全国助农取款服务点已达81.1万个,以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为主体的基础支付服务的村级行政区覆盖率已达99.6%,较上年增加0.3个百分点。

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改善,是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注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努力,发展普惠金融已经从“有没有”迈向了“好不好”与“强不强”。为持续提升服务质效,发展普惠金融不仅要有温度,也要有精度,这既包括触达用户的精准度,也包括服务水平的精细度。

提升精准度,是有效触达用户、切中需求痛点的必然要求。以近年来ATM机具的数量变化为例。在城市地区,由于不少用户习惯使用移动支付,现金存取的需求有所下降,因此ATM机具的数量也呈缩减之势。但反观乡村地区以及广袤的农牧地区,用户对于现金存取、转账汇款等基础金融服务的需求依然强烈,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为此,发展普惠金融更需紧贴用户需求、提升服务的精准度:在城市地区,适当减少传统ATM机具投放数量、加大新型智能机具的投放力度;在乡村地区,持续拓展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夯实线下服务,同时引导、激发用户的线上服务需求,进一步拓宽服务广度。

追求精细度,是巩固好既有成果、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再上台阶”的有效路径。追求精细度从何着手?金融机构要下功夫研究好、服务好三大群体,即老年群体、新市民群体、已脱贫群体。

面对老年群体,要把服务的“适老化”改造落到实处。建议更多银行推出“老年版”手机银行APP,适当精简服务模块、放大字体字号、优化验证流程,让老年群体敢用、愿用、会用。面对新市民群体,要持续创新服务模式。银行业可重点聚焦新市民群体在就业创业、教育、医疗、居住等方面的刚性需求,探索更加灵活的信用评定方式,增强信贷服务的可得性,让新市民群体能借到钱、用好钱。面对已脱贫群体,要做到两条腿走路,既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又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方面,要确保对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的金融支持力度总体稳定;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户生产经营的金融支持力度,拓宽农村资产抵质押物范围,用信贷服务为农户输血、造血。

需要注意的是,发展普惠金融需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要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创新服务模式,筑牢安全发展底线。不可否认,近年来确实出现过一些打着普惠金融幌子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对此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金融机构都要高度警惕、抓早抓小。对于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理应严肃查处,同时严格规范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控制流程,稳妥推进服务模式创新,多措并举,护航普惠金融行稳致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