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金错刀频道 题图/ 《心居》

最近两年,新消费行业越来越难了。


(相关资料图)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前6个月,新消费赛道共计发生333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金额超过21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近60%。

资金紧缺,很多品牌营销捉襟见肘,难免热度下降。

比如完美日记,巅峰时期年入30亿,近几年却陷入长期亏损,4年亏了42亿。

在此基础上,很多行业都进入了生存模式,白酒行业也未能幸免。

相比于2016年1305.7万千升的销量数据,白酒行业在近几年销量逐年下滑,到2021年全国规上企业产量就只有715.63万千升。

不仅如此,企查查显示,中国现有白酒相关企业37.5万家,其中头部的5家品牌市占率高达35.74%,其余绝大部分白酒企业都面临激烈竞争。

但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下,依然存在例外。

一家坐标成都,成立不过才3,4年的白酒品牌,实现了累计销量过亿瓶的成绩,成为业内讨论的焦点。

它就是光良酒,不做酒企标配的电视广告,不请流量艺人代言,也不做年轻化营销,却通过差异化打法,将基酒比例、成分数据“写在脸上”,成长速度飞快。

如今,光良被看成白酒行业的一批新黑马,连很多传统品牌都颇为忌惮。

光良为何能这么火?刀哥认为,关键在于它的3个行业级创新。

一个不搞年轻化营销的新品牌

对于新品牌来说,在最短时间内打出知名度、占领市场是当务之急。

然而光良显然没有把短期爆火放在第一位,这也是它最显著的营销创新。

在大众的固有印象中,白酒是很高大上的产品,哪怕一个广告都要拍出电影的感觉,文案动辄讲述历史、谈论文化。

但屡试不爽的高大上营销套路,却在近几年越来越不吃香了。反倒是搞年轻化营销的白酒,赚得是盆满钵满。

比如鸡尾酒品牌WAT,高颜值、重社交,还在小红书上疯狂种草,很多明星都是它的忠实粉丝;响杯、赋比兴、醉鹅娘还拿到了千万级融资。

年轻化趋势之下,很多老品牌也加入到年轻化营销的阵营,茅台甚至做了一个rap——《当然是茅台》。

同样是新品牌,光良却反其道而行。他没有把重心放在年轻化上,而是大力投入国民化营销。

首先是代言人的选择上,别的白酒品牌都是请明星代言,它请的是高国民度的公众人物,邹市明。

相比于娱乐明星,为国争光的奥运明星一直受到大众尊重和喜爱,因此作为2008年、2012年两届奥运会的拳击冠军,80后的邹市明,超高的国民度显而易见。

与此同时,邹市明身上的正能量,和作为一家之主、父亲的身份,也为他收获大众好感。

在今年初,光良请邹市明拍摄宣传海报,邹市明用跳跃姿态与四种爆款光良白酒同框。为传递出光良国民化的品牌形象、自在的品牌态度,邹市明在摄影棚里跳了五十多次。

对品牌宣传来说,只有代言人自然是不够的,品牌国民度的提升还要选取高国民度的传播渠道。

光良的做法是在贴近生活、高话题度的热门影视剧、综艺中做深度植入。

比如它参与植入的《心居》,由国民媳妇海清和实力派演员张颂文主演,刚播出一集,收视率就飙到卫视第一名,其中很多家庭、朋友聚会,喝的都是光良酒,将光良的日常自用属性展示在国民热剧中。

比如灵魂人物展翔面对情敌时的一幕,他手中举起光良酒敬对方,打动了很多人。

此外,它还与《林深见鹿》、《张卫国的夏天》、《罚罪》等大众喜闻乐见的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合作,建立自己的粉丝社群、进行线上线下相联动的品鉴会活动,一步步提升自己的国民影响力。

在白酒行业国民营销其实屡见不鲜,光良的成功,在于营销活动背后高度共鸣的品牌价值观:不装。

光良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花钱消费方面追求返璞归真,包装的作用越来越小,产品本身的品质才是最大的吸引力,白酒更是如此。

近几年白酒品牌倾向使用简化、环保包装,市场上主打繁琐包装的礼品酒占比降低到只有9%。

因此光良提出大众更加认可的“不装,才能装下更多”的品牌理念,以求更广泛的共鸣。

成功的品牌理念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品牌影响力上也是如此。

为了放大“不装”的品牌理念,今年8月26日,光良同时发布了4位品牌挚友宣传短片,他们分别是足球解说员黄健翔、企业家冯仑、演员郝劭文及历史学者于赓哲。

他们是家庭顶梁柱、意见领袖,也同时是光良酒主流消费人群的缩影,借助这些公众人物的影响力,光良也将自己的国民度最大化。

这种营销看似不够爽,其实更具用户思维和品牌思维,影响力上也更具长尾效应。

“反传统”的产品打法:

不要“面子”,不靠低价

营销虽然可以引发大众共鸣,但真正和消费者建立起链接的还是产品。

过去中高端白酒是面子消费,因此最看重的是品牌历史和华丽的包装。

但如今白酒的自用需求越来越大,十几到几十元不等的自用酒,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352亿元增长到如今的988亿元,3-5年内有望扩容至1200亿元。

然而如今的百元以下光瓶酒,却有很多还是受困于成本,难以在口味上征服大众。

这就是白酒行业长期以来的一个痛点:缺乏高品质自用酒。

鉴于这一痛点,光良开辟出一个白酒品类的突破性打法:数据化白酒。

体现到产品上,首先就是包装设计。

以大单品光良59为代表的光良数据瓶,开创性地把基酒比例标注在酒标上,下面还将高粱、大米、糯米等酿造原料的配比精准标注在瓶身。

这些原料+配比的数据,向消费者体现出光良酒最核心的产品价值:提供香气的高粱,制造粘稠感的糯米,负责纯净的大米。这些粮食酿造出的基酒配比越高,口感就越醇厚。

鉴于要为大众做出日常饮用的好酒的价值观,光良做出了多款不同价位、基酒及原料配比的白酒。

突破性的酒瓶数据化设计,源于光良的数据化产品战略。

在研发产品之前,光良就已经对消费市场及整个行业进行深入调研,这些大数据,就是它做白酒的重要依据,因此光良也将自己的目标定为“国民品价酒”。

一般白酒企业根据经验和销量就可以做酒,光良为什么下大力气做数据?

这要从喝白酒的人身上寻找答案。

数据显示,中国白酒消费的中坚力量是30-50岁人群,他们中的很多人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在消费观念上更加理性,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关注产品数据。

比如女性护肤、办公室零食、母婴产品选购等,成分干净、健康、甚至有效,是消费者下单的重要依据。白酒行业也有此趋势,纯粮食酿造的白酒注定是消费主流。

光良的数据化,正是布局配料干净的高品价比白酒的重要一步,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此举也是白酒行业的一个重要破局。

对于这种超前布局,光良视觉部的负责人说:“我之前设计的所有东西都是甲方说了算,但光良是消费者说了算。”

这种极其现代化、可感知的产品打造逻辑,看似简单粗暴,却用最快、最易感知的方式,向消费者传递了一瓶酒最核心的价值。

“数据瓶”的做法是反传统的,它直接掀翻了白酒行业对基酒含量的潜规则,让一瓶酒明明白白地站在了消费者面前。

最“纠结”的品牌战略:

既现代又传统

营销和产品打法的创新,根源在于品牌战略。

自品牌自创立之初,光良就将自己定义为“国民自用酒”,因此它的品牌战略也是为此而设计,不求短期出圈,而求长期稳定的经营。

相比之下,最近几年的新品牌,大多靠爆款营销事件迅速博消费者眼球,很多爆款营销事件都可以用一个公式概括:流量=明星/概念+kol传播。

比如近几年国潮兴起,很多品牌为了打出品牌影响力,就在产品包装、广告上硬蹭国潮概念,实际上白酒本身并没有国潮内核。

在此背景之下,光良的品牌战略完全不同于新品牌:既传统又现代。

首先在产品上,光良有着做传统工艺、口味的基础。

它的酒业总工程师刘琼,有着40年品酒经验,经她品鉴过的名优白酒有10余万批次,总计500万吨,2014年刘琼就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评酒大师” 终身荣誉称号,因此光良虽然年轻,却是名副其实的大师酒。

但光良并不是一个固守传统的品牌。

为了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光良在做酒之前,会先做大量调研工作,其中包括消费者偏好趋势、市场趋势等,最后这些大数据都将作为重要依据,被用作产品设计。

这些数据还被统计整理在《2020光瓶酒营销指数报告》中并公布在网上,以此形成与消费者之间的深度链接。

这是白酒行业首份自用酒行业报告,光良的这一做法的意义在于,引领行业从摸着石头过河,走向数据化创新。

在供应链建设方面,光良也起到了行业引领作用,一方面快速布局渠道,同时用互联网方法为渠道赋能。

光良用了不到4年时间,在全国600多个县级市场,搭建了近60万个销售终端,遍布所在城市的餐饮店、烟酒店、小超市,用最传统也最有效的方式卖货。

为提升渠道动销效率,光良使用互联网管理方法,不要求渠道压货,还建立渠道社群,如果门店向消费者主动推荐光良酒还有返利,这让回购成了光良盈利的重要增长点。

经过多年的数据化运营,光良在市场上与消费者形成共鸣,产品需求稳定,还做出适合多种场景饮用,符合大众消费能力的爆款白酒。

比如市场反馈最好的产品“光良59”,在全国头部市场的复购率高达75%,是光良的大爆品,也是自用酒行业的大爆品。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新品牌能做到行业级创新才会有行业地位。

要想引领行业,就得先磨练自己。

本篇作者 | 经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