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集采压力,长春高新的生长激素和通策医疗的种植牙前景恐蒙阴影。
杜鹏/文
(相关资料图)
近日,医疗领域的明星股长春高新和通策医疗股价双双跳水,短短数日市值蒸发百亿,原因均来自集采。
面对集采压力,长春高新依赖大单品的时代恐将一去不复返,通策医疗种植牙业务也将受到冲击。与此同时,市场还担忧,种植牙限价的模式是否会在其他可选医疗消费领域复制,冲击整个医药板块的估值体系。
生长素集采再度来袭
8月18日下午,长春高新股价突然跳水,不久后封死跌停,收报202.1元/股。在此之后的两个交易日,公司股价已经分别下跌4.21%、3.41%。三个交易日,公司市值蒸发152亿元。
消息面上,8月17日,浙江省药械采购中心对外发布《浙江省公立医疗机构第三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文件》(征求意见稿)。虽然具体采购品种尚未对外公布,但有市场传言称,此次集采分化药和生物药两组,其中生物药就包含了重组人生长激素。
重组人生长激素主要用于治疗儿童生长激素缺乏导致的矮小症,是长春高新核心的收入和利润来源;子公司金赛药业作为该产品经营主体,2021年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81.98亿元、36.84亿元,占长春高新全部营收和利润的比例分别为76.28%、98.06%。
早在2022年1月19日,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发布的一份文件就已经将生长激素纳入招标。金赛药业水针15IU和30IU两种规格的申报最高限价为173.58元/针和295.08元/针,两种产品之前的挂网价大约为567元/针和1031元/针,价格降幅70%左右。
重组人生长激素分为粉针、水针和长效剂型。目前,水针剂型对于长春高新生长激素营收贡献最大,占比70%以上。因此,水针报价大降消息出来后,引发长春高新股价自1月19日开始连续三日跌停。
3月10日,广东省公布集采结果,业内最为关注的水针剂型仅有跨国企业诺和诺德一家申报,长春高新、安科生物双双弃标。弃标在过往集采中非常罕见,长春高新如此做的逻辑是什么呢?
长春高新生长激素销售渠道大多数在院外。根据调研报告,公立医疗机构销售占比不到30%,超过70%来自其他合作医疗机构。
从销售区域来看,公司销售大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本次广东联盟集采覆盖的十一个省份多为内陆欠发达地区,销售占比并不大。因此,弃标对于长春高新业绩影响不大。
相反,弃标对长春高新反而有好处。一方面,地区联盟集采有市场联动降价效应,若是每个地区都参照70%的降幅,将对其业绩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占比最大的院外市场虽然不受集采直接影响,但是一旦水针通过集采进入院内,其价格下降必然引发院外水针价格联动反应。
面对即将来到的浙江省集采,长春高新会以什么方式应对值得关注。根据年报,含浙江省在内的华东地区营收一直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2021年占总营收比例接近40%。
目前,向市场提供生长素的除了长春高新外,还有安科生物、天境生物、特宝生物、维昇药业等公司产品处于三期临床或上市申请阶段,其余多家药企也已经开始涉足生长激素研发。
在竞争逐渐加剧的情况下,集采必定能筛选出愿意以最低价格生产销售的厂商,行业整体的利润率下降是一定的。长春高新的业绩也势必会受到影响,依靠大单品打天下的时代恐将一去不复返。
种植牙集采落地
无独有偶,被称为“牙茅”的通策医疗股价也于近日突然跳水。
8月15日开盘后,其股价毫无征兆的跳空低开,全天收盘大跌9.03%,之后六个交易日又连续阴跌。七个交易日,通策医疗股价跌幅19.08%,市值蒸发91亿元。
2022年8月18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味着被业内视为“最难”的种植牙集采有望加快落地。
针对公立机构不占主导的难点,意见稿要求广泛发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参加,原则上参加集采的医疗机构数(含民营)占比应达40%以上。银河证券认为,这么高的参与比例势必要求大量民营机构直接参与集采;对于没参与集采的民营机构,市场竞争压力也会将其价格拉到相仿的水平。
针对种植牙成本构成复杂的难点,意见稿要求厘清成本,全流程总价调控;对于目前耗材合并在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中收费的情况,有序推进“技耗分离”,主要采取“服务项目+专用耗材”分开计价的收费方式;各地医疗保障部门要以单颗常规种植为重点,明确全流程价格的调控目标,对“检查设计+种植体植入+牙冠置入+专用耗材”设置引导区间,同时将全流程价格中种植体植入手术及牙冠置入价格占比控制在60%左右,检查设计价格占比控制在 10%左右。
银河证券认为,意见稿将改变种植牙成本分解模糊的现状,并体现了“打包总价”的控费思路,突破了过去仅针对耗材集采的限制。事实上,地方试点早就呈现出成本分解和总价打包的趋势。
2022年1月,宁波推出的种植牙限价政策将耗材的价格限定在国产1000元、进口1500元,医疗服务费用定为2000元。随后,蚌埠的落地政策则对不同品牌耗材分别规定价格,医疗服务费则规定三级医院不高于2200元/颗,二级医院不高于2000元/颗,一级以及以下医院(含口腔门诊)不高于1800元/颗。
这两个地方试点都将耗材成本和医疗服务费分解,并且对耗材成本和医疗服务费均加以限制。
蚌埠集采后,种植牙材料(含牙冠、植体一套)费用平均降幅84.17%,最高降幅达89.5%。种植牙医疗服务项目收费从均价10000元/颗左右降至2200元/颗以下,最高降幅82%以上。
参照地方试点的价格降幅,国家医保局意见稿落地之后,全国范围之内的种植牙价格恐将有大幅度下降。
牙茅受冲击
面对种植牙集采,作为产业链下游的口腔医疗机构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通策医疗是国内规模最大、市值最大的民营口腔医疗上市公司,市场称之为“牙茅”。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7.81亿元,其中种植、正畸、儿科、修复、大综合业务收入分别为4.41亿元、5.34亿元、5.3亿元、4.27亿元、6.83亿元,种植收入占全部营收比例为17%。
假设种植牙价格下降50%,将会减少上市公司营收2.21亿元,占2021年全部营收的比例为7.95%。
通策医疗8月22日晚间发布2022年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18亿元,同比增长0.05%;净利润2.96亿元,同比下滑15.73%。
不同于下游,产业链上游的耗材可能会受益于集采。
银河证券分析,如果种植牙限价在全国推广均采用价格打包的模式,那么耗材就将成为医疗机构的成本端,势必是越便宜越好。国产种植体等耗材有望凭借价格优势抢占进口耗材的市场,市场份额提升也有利于国产种植牙耗材企业提升产品品质。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种植牙植入数量预计400万颗,进口品牌占比约90%以上,国产品牌为10%左右。国产种植体临床疗效不劣于进口产品,产品价格却远低于进口产品,如果集采政策顺利推进,将有利于国产种植体品牌的放量从而实现进口替代。
目前,国内口腔医疗器械和耗材的代表企业有美加医学、现代牙科、西诺医疗、新亚医疗、国瓷材料、美亚光电等。
种植牙集采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牙科领域本身。
种植牙限价带有明显的“打包价格”思维,和近年来提倡的按病种付费(DRG)改革方向契合。
倘若种植牙这种民营参与者众多且成本复杂难以核算的项目都能够以总价打包的方式限价,其他项目加速推行DRG更不成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种植牙限价的模式是否会在其他的可选医疗消费领域复制,尤其是眼科和医美的部分项目。这些可选医疗长期以来被视作政策免疫的避风港,也是资本热衷炒作的领域,倘若种植牙限价向其他可选医疗消费扩散,势必会严重冲击整个医药板块的估值体系。
银河证券认为,种植牙限价方案打包总价且囊括民营,给了高端可选医疗消费致命一击;随着控费措施涵盖非医保范畴,模糊耗材和服务界限,无视公立和私立的区别,医药板块情绪或进一步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