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是我国绿色信贷发展中的主力军。截至2021年末,我国上市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到11.28万亿元,占据了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总余额的70.9%。在上市银行中,大型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规模较大,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增速较快。2021年末,大型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到8.68万亿元,占上市银行绿色贷款总余额的比例达77.0%;其次为股份制商业银行,2021年末绿色信贷余额合计1.87万亿元,占比为16.6%;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绿色贷款规模相对较小,但增速较快,2021年末绿色贷款余额分别为6255.81亿元和985.97亿元,占比分别为5.5%和0.9%,同比增速分别达到44.5%和63.2%

中信银行4月上线了国内首个银行个人碳账户,民生银行2022年4月基于英大集团碳账户,面向中小微企业发布了“民生碳e贷”创新产品……在“双碳”战略两年间,商业银行在监管绿色金融政策引导下,发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由试点逐渐走向成熟。刚发布的上市银行半年报显示,多家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较上年末实现双位数增幅。

业内专家称,商业银行作为碳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参与者,打破了传统市场和客户围栏,通过金融服务降耗减排、碳权流转等形式,形成以绿色金融赋能绿色产业的新格局,同时催生新型绿色消费相关融资需求、新型风险偏好并由此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绿色信贷规模持续快速增长

机构预测,未来30-40年绿色资产的复合增速能够维持在6.3%~8.2%的高增长,且以2020年“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规模(13.3万亿元)为基础计算,到2050年,新增绿色投资将达127万亿元,绿色资产复合增速将高达8.2%;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新增投资将达到139万亿元,绿色资产复合增速仍有6.3%。

在我国践行“双碳”目标的实践中,金融机构发挥的作用愈加凸显。前不久,国家开发银行制定了《支持能源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工作方案》,“十四五”期间设立总规模为5000亿元(等值人民币,含外汇)的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贷款。

除了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都在不断加大绿色信贷投放规模。根据半年报公布的数据,国有大行方面,截至6月末,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总量与增量均居国内同业首位。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分别增长22.93%、20.0%、20.42%。股份行方面,截至今年6月末,民生银行和中信银行绿色信贷增长较快,分别较上年末增长40.94%、40.54%;此外,兴业银行、浙商银行、华夏银行绿色贷款较上年末增长均在20%左右。

中国银行风险总监刘坚东称,中国银行参与了全球最大的,也是国内首个万吨级的光伏绿氢生产项目等一系列重点项目。在境外,支持了全球最大的单体海上风电等一系列标志性项目。

除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是碳金融市场中规模仅次于信贷的绿色金融产品。数据显示,截至9月7日,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债发行数量达到27只,发行规模达1432.57亿元,涉及20余家银行。去年同期,此类债券发行数量为11只,发行规模为37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两倍多。

工商银行副行长王景武介绍,工行主承销绿色债券267.3亿元,同比增长23%;成功发行100亿元境内首单商业银行碳中和绿色金融债,境外发行了全球多币种“碳中和”主题绿色债券。此外,发行额较多的还有招商银行及中原银行,分别发行绿色金融债为50亿元、30亿元。

专家指出,无论是对促进国家战略顺利落地还是出于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绿色金融都将从根本上带来新的消费融资需求及业务增长点。

低碳转型激发持续效益增加

“我们需要绿色金融,没有绿色金融,就无法公平地转型、无法提供所需的技术。”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咨询委员会主任ErikSolheim日前在“ESG全球领导者峰会”上如是表示。将碳以资产形式实现流转,促进低碳场景带来新型消费方式的转变,才是绿色金融服务的核心。

国泰君安相关负责人称,该公司曾帮助某绿色骑行企业开发面向公众的普惠自愿减排量(PHCHER),即通过开发申报,把当地骑行客户,因为绿色出行而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变成标准化的碳资产,该企业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出售这一部分资产,从而获得直接经济效益,他们在根据骑行公里数给他们的客户折算相应的碳积分,客户可以用来购买折扣券和其他商品,大众在获得碳市场激励带来实惠的同时,也会逐步形成一种自发的减排意识,项目产生的普惠碳配额(由普惠行为产生的减排量)最终又被当地的发电企业买走,用于自身当年碳排量的履约,从而实现碳排放权资源在当地市场化的循环配置。专家称,这才是真正让市场化机制在碳资产定价、碳资产的流转和碳资源配置中发挥了作用。

目前市场上碳金融工具种类众多,碳质押、碳回购、碳基金、碳债券等都是被商业银行运用的主要碳金融工具。其中,碳质押较为常见,例如,湖北宜化集团和兴业银行签订“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协议”,这是我国首单碳资产质押贷款项目,湖北宜化集团利用自有的碳排放配额获得了4000万元的质押贷款。北京银行落地北京市首笔CCER质押贷款业务。

业内专家指出,碳金融的开发及运用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提升碳市场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必须加快碳金融产品创新迭代。

中国银行相关负责人称,中国银行浙江湖州市分行很早就着眼于“绿色+普惠”,推出了“绿色信农贷”产品,该创新绿色农业场景的服务,解决了优质农产品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

兴业银行表示,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可以让资金更加有效地与绿色资产对接。仅在分布式光伏领域,兴业银行就落地多笔创新性金融产品,据兴业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兴业银行在安徽落地首笔碳减排挂钩贷款,此次创新推出的碳减排“挂钩”模式,将贷款利率与项目发电量,即碳减排量相挂钩,设置分档利率,推动企业选择更先进的光伏技术和设备,同时加强项目运行维护,实现稳定高效发电。

专家称,绿色信贷为金融机构带来了综合化收益。通过拓展绿色金融的行业区域覆盖范围,丰富产品和服务种类,强化优势和特色产品的市场表现,是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客户综合能力的重要支撑,从而拓宽客群范围、增厚客户黏性及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提升碳金融精准性有效性

尽管从规模和结构来看,我国碳金融发展迅速,但碳交易市场额与交易量还有较大差距。

某股份制银行投资部经理称,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在于无法评估机构碳金融的价值、对碳金融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控、处置掌握不充分。此外,要扩大碳金融产品维度,推出一批以碳达峰、碳中和、碳排放、碳交易为核心要素的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将这些衍生品与现有金融产品更好契合,使碳要素变成一种重要的市场资源,参与到整个社会资源流转中,才能从根本上带来持续性发展机会。

“没想到,药品公司能跟绿色挂上钩,并且获得了企业‘健康码’。”拿到贷款以后,华康药业财务人员表示,一批因资金问题搁置的配套项目建设有望顺利上马,改造后,每年至少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2万吨。

据悉,针对碳排放不同等级的企业,人民银行衢州市中心支行利用采集的数据,为名单内企业赋予健康码,分为深绿、浅绿、黄、红四个标签,鼓励金融机构提高对“深绿”和“浅绿”企业的融资可得性,并给予不同程度的贷款利率优惠。浙商银行衢州分行相关负责人称,“碳易贷”在授信流程中嵌入碳排放的信息,作为信贷决策参考,并将企业碳排放变化情况作为贷后管理的重点关注指标,通过差异化定价政策,引导企业减碳减排,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王景武称,下一步,工商银行将健全投融资碳核算体系。加快投产投融资碳核算系统,持续提升碳核算的精准性、有效性。同时,科学有序推进投融资绿色低碳转型。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防止“一刀切”减碳。

刘坚东称,从绿色信贷的定价结果来看,中国银行上半年新投放绿色信贷的加权平均定价与一般公司贷款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基本保持接近的水平。未来,中国银行将持续通过加强考核,优化经济资本,实施差异化价格,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创新缓释手段,配置专项人事费用,加强能力建设等一系列手段,给予绿色金融充分的资源保障,来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董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