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近日,一篇《云南咖啡豆,困在香精里》的文章在咖啡行业中引发讨论。这篇文章让咖啡豆行业中的“香精豆”成为争议焦点,“香精豆”这一品类是通过添加香精将特定气味赋予咖啡豆而产生的。据了解,正常咖啡豆经过选种、种植到预处理、烘焙以及研磨、冲泡后,每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在最终的咖啡饮品中呈现出不同风味;而“香精豆”则可以“定制”极具指向性的味道。文章探讨了“香精豆”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消费者和咖啡产业的影响,并以此提出明确行业标准和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对咖啡产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性。这不禁让人想起前段时间一则短视频引发的更广泛的对某国产品牌酱油使用添加剂的舆情,其讨论同样聚焦在国内外市场产品标准和消费者知情权等方面。
事实上,上述两轮舆情都未能呈现行业的真实情况。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国内外对于食品成分的标注要求本就不同,因而不同的成分标注内容并不代表产品本身的巨大差异;再加上不同国家消费者对同一种调味料的使用方式有差别,相应企业对不同国家市场的销售侧重点自然有所不同。而一位已有十余年咖啡产业从业经历的人士告诉记者,咖啡豆从种植到上市的过程中有诸多环节,上游主体不能直接对接市场而无从掌握市场偏好,并且以香精处理咖啡豆的方式一直存在,因此将市场上“香精豆”增加归咎于某一产区是极为不合理的。另外从记者了解情况看,无论是行业内人士还是消费者,都存在对于食品添加剂、香精在食品加工环节使用情况的不同看法,但出于对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和保障公众饮食安全的考虑,其相同看法是食品添加剂或香精等的使用情况必须给予明确标注,用以接受不同方面的监管和消费选择,并且防止以次充好的情况发生。
从上述两轮舆情中不难发现,我国消费者如今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了食品安全、饮食健康和交易公平性(即是否能够做到以质定价)等问题。这背后一方面是,随着生活水平提升,我国消费者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的需求正在逐步升级,在保障基础需求的同时,越来越多消费者正在调整食品消费结构并尝试更高品质的产品,由此带来需求的多元化;另一方面,记者在很多地区采访时也看到,农产品深加工环节更为精细化,与此同时工艺也在提高。以酱油为例,作为一种含盐量在15%到20%的调味品,受我国消费者减盐、健康意识提高的影响,自2015年之后国内的生产消费量就开始回落,目前维持在每年700多万吨的产量;与此同时,无添加、有机、原酿酱油正在冲击着原有的市场格局。此外,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和马冠生健康团联合发布的《咖啡健康化趋势洞察报告》显示,随着健康饮食受到更广泛关注,咖啡的消费场景拓展也催生出行业的新赛道。
除了满足消费需求,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看,农产品精深加工行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我国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由于地缘辽阔,同一种农产品可以在我国很多地区产出,但受到自然禀赋和生产经营主体等影响,不同地区产出的农产品质量、特性又有所不同。而农产品深加工在产业链中其实充当了筛选和分类的功能,能够使拥有不同特征的农产品流向不同的下游环节或市场,由此农产品价值得到更有效发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农产品过度低价竞争,也可以反过来引导一产从业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调整。但由于精深加工的环节和从业者都有所增加,相应生产经营环节和产品最终呈现就需要更为明确和严格的监管;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了解产品生产工艺和价值也考验着市场监管方和各类产业主体——除了标准之外,技术的使用和标注方式的改进对此都能有所加持。
不过无论如何,不应让不被市场认知的工艺或添加剂成为次品的遮羞布,也不应让“云南咖啡豆”们的发展再被困于质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