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呈现区域性多点散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中被赋予重要使命,亦不负众望--
上半年,北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4.1%,占地区GDP比重达43.3%,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上海市数字经济相关领域指标逆势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拉动全市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浙江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长14.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1个百分点……
从各地近期发布的上半年经济发展成绩单来看,数字经济相关领域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各具特色的数字化应用加速落地,彰显出逆势而上的发展韧性,已成为各地扩大投资、提振消费的重要力量。
数字经济成稳增长关键抓手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45.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2%,占GDP比重达39.8%,年均增速高达15.9%,显著高于同期GDP的平均增速。
从区域发展来看,有16个省区市数字经济规模已突破1万亿元,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从发展速度看,西部地区的贵州、重庆的数字经济表现亦十分抢眼,同比增速均超过20%。
记者梳理今年上半年各地经济运行数据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引擎地位巩固,各地纷纷结合产业实际情况和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的数字产业,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应用亮点纷呈。
具体来看,近3年,北京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新设企业年均增加1万家。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以上企业8342家,占北京市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19%。
上海市在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建设方面已率先实现“双千兆宽带城市”的建设目标。作为芯片企业的主要孵化地,仅浦东新区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就已突破千亿元。
浙江省形成了电子元器件及材料、应用电子以及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优势产业。
重庆市近年来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芯屏器核网”“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加速聚集,“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群不断丰富,全市“上云用数赋智”企业超11万家。
“可以看到,数字经济已成为各地稳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抓手,特别是2021年以来,很多省区市新旧动能加速转化,数字经济占比不断提升。”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数字“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特邀副研究员刘典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由于城市和区域间数字经济发展的速度不一,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区域核心城市为龙头的发展格局,如京津冀以北京为核心,长三角以上海为核心,珠三角以深圳和广州为核心。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显著,使本区域要素和资源加快优化配置,进而对其他城市形成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因地制宜打造发展新高地
在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后,各地纷纷加快数字经济发展进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31个省区市发布了与数字经济相关的“十四五”规划及各类行动计划。
北京市提出,到2022年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和支撑体系更加完善,标杆工程建设、标杆企业培育取得显著进展,进一步巩固国内标杆地位;到2025年,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地区生产总值50%左右,进入国际先进数字经济城市行列。
江苏省提出,到2024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面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劳动生产率年均增幅高于增加值增幅;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5%,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超过8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接近90%。
四川省提出,到2025年四川省数字经济总量超3万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中心和数字化转型赋能引领区。
江西省提出,到2025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速持续快于全省经济增速,快于全国平均增速,努力实现规模倍增,占全省GDP比重达到45%左右。
刘典认为,各地在加快推进“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落地之时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进行布局发展,比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可以依托自身在技术、经济和人才方面的综合优势,在数字技术、数字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据要素等领域全方位布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高地;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应以区位、资源和产业等方面的特色及优势为重点,做大做强优势特色领域,重点打造某一领域的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记者 白舒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