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扩产不停,上游抢硅不止。硅料“长单”锁定潮中,隐含对未来价格走势的博弈,千亿订单已下,谁才是未来赢家?

硅价继续疯涨,但已有人“看跌”了。


【资料图】

10月26日,大全能源公告称,公告显示,与某客户签订了43.2万吨的采购框架合同,预测金额高达1308.96亿元(含税,本测算价格不构成价格承诺)。

据悉,硅料扩产周期较其他环节更长,大约18个月,而其下游环节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扩张较快,分别为12/9/6个月,会存在阶段性供需错配。于是,在下游旺盛的扩产需求下,今年以来,硅料订单越签越多,越签越长。

然而,与大全能源同日发布公告的疑似对手方TCL中环,对该起采购合同的预测金额,仅为630.72亿元,两者相差600亿,也就是整整一倍多。

在硅料“长单”中,为何买卖双方的“心理价”存在如此大的差异?议价权究竟在哪一方?

千亿“罗生门”

硅料订单再刷新纪录。

从采购量来看,上述订单已超出9月9日晶科能源向通威股份签下的38.28万吨订单(按照彼时参考价格计算,该订单总金额约1033.56亿元)。而从时间上看,通威订单为4年,上述合同约定日期则是2023-2028年,跨度长达6年,成为年内最大硅料长单。

对于产生价格差的原因,大全能源表示,按照市场现价,也就是PVInfoLink今年10月20日最新公布的多晶硅致密料均价30.30万元/吨(含税)测算,预计采购金额约为1308.96亿元。

中环则表示,按照同家机构发布的6年内硅料预测,均价为14.60万元/吨(含税),预计采购金额为630.72亿元。

不过,大全能源承认:“此前默认以行业现价来预估采购金额,而本次采购合同的时间周期较长,长达六年时间,期间存在较多因素使得硅料价格发生变化,这也意味着硅料价格会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实际上我们还是采用月度定价的方式,长单中锁量不锁价。”

业内人士指出,近期硅料价格持续上涨,目前多晶硅致密料价格处于高位,从长期来看,后续几年可能会出现下降趋势。双方的巨大预期差,也侧面展现市场对于“硅价何时跌”的激烈博弈。

另一方面,巨量长单本身也会催化硅料价格。当硅料大量产能被长单锁死后,现货市场的零单就变少了,在持续紧缺,需求持续旺盛的情况下,零单市场价格会被推高,进而长单的价格也会被推高,相互影响作用,使得硅料价格不断走高。

该订单究竟价值几何,还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卖方的“焦虑”

全力“锁单”的或许不是买家,而是卖家。

一个例证是,扩产节奏相对保守的大全能源,正在加速签订长单。

10月13日,大全能源与双良节能签下的15.53万吨多晶硅致密料采购合同,预计采购金额约470.56亿元。合同约定采购期限为5年(2022年至2027年),按照PV InfoLink10月12日公布的多晶硅致密料均价30.30万元/吨(含税)测算,预计采购金额约470.56亿元(含税)。

10月17日,大全能源宣布,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内蒙古大全近日与某客户签订了《硅料采购合同》,在2023-2027年期间,某客户约定采购4.62万吨太阳能级原生多晶硅,预计采购金额约为139.99亿元。

加上与TCL科技的“千亿合同”,大全能源半个月内火速圈定63.35万吨硅料销售合约,长单涉及金额约1919.51亿元,几乎是公司总市值的两倍(截止10月28日收盘,大全能源市值为1094亿元)。

全行业来看,据上市公司不完全统计,2022年已签订的硅料长单量已达到74.30万吨,与硅业分会预测的2022年中国硅料产量81.0万吨相比,相当于已锁定了全年92%的硅料产出。

包括通威股份、大全能源、新特能源在内的三家硅料巨头今年前10个月至少披露了13笔重大销售合同,长单规模高达306.19万吨,涉及金额7828.14亿元。硅料巨头中,大全能源的“锁单”时间也最长,近期大单均为4年以上,最长达到6年。

值得一提的是,大全近期三份大单均是多晶硅料的采购合同。据悉,多晶硅处于光伏产业链的上游环节,经融化铸锭或者拉晶切片后,可分别做成多晶硅片和单晶硅片,进而用于制造光伏电池。。

而多晶硅销售也正是大全的主要营收来源,占比九成以上。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多晶硅销售金额约为162.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99.61%。

在上半年“硅荒”中,大全能源营收、净利实现大幅增长。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为163.4亿元,同比增长262.16%;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为95.25亿元,同比增长340.81%。

但供需失衡的极端情况不可能永远存在。市场预计,2022年下半年硅料价格仍将维持高位。到2023年,随着硅料产能的逐渐释放,上游硅料和硅片的价格有望回落,同时也将出现产能过剩。届时,硅料是否会无人问津,折价甩卖?

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最新披露的三季报进一步显示,前三季度,大全能源营收累计达246.7亿元,同比增长197.15%;对应归母净利润高达150.85亿元,同比增长237.23%。其中,单看第三季度业绩,大全能源的增幅已经有所回落。

提前锁单,或是大全能源为应对未来跌价风险作出的解答。

硅料“守城战”

从供给视角来看,大全能源的“优势”正逐渐流失。

行业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底,硅料龙头通威股份、大全能源、协鑫科技、新特能源、东方希望等5家企业的多晶硅总产能为57.5万吨,大约占国内总产能的86%。同期,全球多晶硅的总产能超过88万吨,其中我国国内多晶硅有效产能达到67万吨。

据市场预测,到2022年底,上述5家龙头企业的多晶硅总产能扩张至大约106万吨,同比增长将达85%。同期,国内多晶硅总产能将在130万吨左右,全球多晶硅总产能预计在150万吨。到2023年底,上述5家龙头企业的多晶硅总产能将扩张至大约145万吨;同期国内多晶硅总产能将达到170万吨以上,全球总产能将接近200万吨。

而到2025年底,我国多晶硅的总产能可达到300万吨,全球总产能也将到达350万吨以上。从长期来看,硅料必将实现供需平衡,甚至短期产能过剩。

其中,作为当下硅料五巨头中业务最“纯粹”的,大全能源或将承受着更大的跌价风险。

以史为鉴,在上一轮光伏泡沫破裂后,硅料也曾经历过剩与价格暴跌――从2011年的400元/千克跌至2012年的100元/千克左右,逼得诸多豪赌硅料的巨头破产离场,2018年跌破百元,至今未能回到当时的价格水平。

大全能源的突然崛起,正是由于在17年的下跌中逆势扩产,赌中了时机。2017年,新疆大全多晶硅产量为2万吨,与四川永祥(通威股份旗下)、新特能源(特变电工旗下)、内蒙古盾安、洛阳中硅差距不大。到了2019年底,新疆大全快速增至7万吨,与后两者拉开差距,进入了第一梯队。

然而,在同行纷纷向下布局“一体化”之际,大全能源却显得尤其“保守”。

除了用锁量长单的方式稳定销量,公司还选择把扩产计划延伸到上游,投建工业硅,以实现包头多晶硅项目的自给自足,进一步降本增效。

业内人士指出,决定“硅王”胜负的关键或不在产能,而在成本。

据硅料企业扩产公告,南玻A的新建项目每吨的投资成本接近8.98亿元、新特能源在内蒙古的项目每吨的投资成本是8.79亿元,大全、青海丽豪的投资成本是8亿元,而通威(云南、内蒙古)的投资成本只有7亿元,每吨就已拉开2亿的差距。

光伏之战,最后还是“剩者为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