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国内光伏装机受组件价格波动影响
海外市场
特别是欧洲市场的需求在今年爆发
(资料图)
已经经历“三落四起”的中国光伏产业正在经历又一轮火爆的行情。
自2021年开始,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又经历今年俄乌冲突的刺激,国内与海外光伏市场都在经历爆发式增长。
在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这四个光伏产业最为重要的环节中,中国的产量占比均在75%以上。但是市场火爆带来的利润正在以不平衡的方式分配,上游赚得“盆满钵满”,扩产速度更快的中下游承担成本上涨带来的苦涩已近两年。
10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三部门披露,近期集体约谈了部分多晶硅骨干企业及行业机构,并称近期国内光伏产业部分环节产品价格持续急剧上涨,引发产业链供应链剧烈震荡。
新一轮行业上升周期到来,监管部门已经在警惕“局部过热”,业内也开始担心,在欧美市场未来仍面临一系列不确定性之时,中国光伏产业是否会再次步入又一个起落的循环。
硅料价格创十年新高
早在8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三部门就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通知》,指出光伏行业出现阶段性供需错配、部分供应链价格剧烈震荡等情况。
10月,三部门所指“产品价格持续急剧上涨”的环节主要指向多晶硅。多晶硅,即硅料,从矿石冶炼而成的工业硅中提纯获得,位于光伏产业链最上游,在其之后,还分布有硅片、电池片、组件三个环节。其中,硅片由硅料制成的硅棒、硅锭切割而来,进一步加工成电池片,最终将电池片互联成为组件。
硅料是光伏产业链最基础的原材料,而产业链中下游已经承受硅料涨价之苦近两年。
每年一季度本应是光伏产品淡季,但是2021年一季度,已经有嗅觉敏锐的产业链中下游企业囤积硅料,“量缺价高”逐渐成为业内对硅料供应与价格的预判。
李响是国内一家龙头组件企业中国区市场总监,在他的记忆中,2021年年初正是这一轮硅料涨价的起点。硅料价格从2020年年底不足100元/公斤,一路攀升至2021年11月时超过300元/公斤。如此高价的硅料生产的组件价格高至2.1元/瓦左右,国内光伏电站项目无法承受,因此去年12月组件厂商一度陷入订单不足、减产的境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2021年12月上旬曾统计,组件环节开工率已低至30%~40%。
寒意也传导至组件上游的电池片、硅片厂商。2021年年底,光伏龙头隆基股份曾两度下调硅片产品价格,最大降幅约15%,紧接着另一硅片龙头中环股份也两度全线降价。
中下游环节减产一度拉低硅料价格。李响告诉记者,2021年12月,硅料价格曾回落至270元/公斤左右,组件价格也降至1.8元/瓦左右。但这是近两年时间硅料价格唯一一次下跌,进入2022年,硅料价格持续上涨,至今未见“掉头”。
8月31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公布了多晶硅最新价格,密料和复投料成交均价超过30万元/吨,涨幅在0.4%左右。这是今年硅料价格第29次上涨,价格创下十年新高。
一周后,9月8日,本应该再次公布硅料价格的硅业分会发布告示称,近期,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供应链价格持续震荡上涨,冲击晶硅光伏产业稳定运行。为避免安泰科(数据采集公司)采集发布的多晶硅价格被过度解读、造成误解,决定自本周起,暂停该采集价格的发布。
“今年硅料价格只有上涨与持平,从未下跌,价格已经从年初的270元/公斤左右,回升至300元/公斤以上。”李响告诉记者,组件价格却没有回到去年2.1元/瓦的高点,而只是回升至1.95元/瓦左右。“如果以2元/瓦的组件价格粗略估算,硅料成本已经占据0.8元左右,正常情况下只有0.4元左右。”
“虽然硅料价格达到去年高点,但随着组件追求大功率、薄片化的趋势在今年愈加明显,硅料用量有所减少,导致组件价格却并未触及去年高点。”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不过他也承认,硅料之后的三个环节,即硅片、电池片、组件都在分担硅料上涨成本压力。
而在李响看来,硅料用量减少带来的影响微乎其微。“产业链越向下游延伸,所承担的成本压力就越大。”
2021年1月23日,施工人员检查中泰两国联合承建的泰国乌汶府诗琳通大坝综合浮体光伏项目的太阳能板安装情况。图/新华
2021年1月23日,施工人员检查中泰两国联合承建的泰国乌汶府诗琳通大坝综合浮体光伏项目的太阳能板安装情况。图/新华
组件厂商正成为受到硅料涨价冲击最为严重的环节。有业内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光伏市场,特别是海外光伏市场往往认为组件属于大宗商品,尽管也有品牌溢价,但溢价空间很小,价格竞争激烈。这使得组件的成本弹性非常小,一旦上游原材料涨价,原先做出的价格承诺就可能无法履行,因此向用户转嫁成本的能力也比较弱。
“组件厂商的利润空间非常有限,今年产业链的利润在向上游集中。”李响有些感慨地向记者提及国内硅料头部企业通威股份前三季度“日赚一亿元”的业绩。10月9日通威股份发布公告称,前三季度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为214亿元~218亿元。
“行业本来应该以终端用户为中心,持续降低成本、扩大装机规模。现在陷入一个悖论:市场空间扩大,却不是所有产业链企业都受益。”组件头部企业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此前曾如此表示。
“天合光能的硅料基本从国内采购,虽然也与一些硅料厂商签订战略协议,但是天合光能此前布局偏向专业化分工,相比于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遇到产能错配时可能更加吃亏。”有天合光能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天合光能也在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已经在青海投资数百亿元硅料、硅片项目,目的不是盈利,而是避免上下游产能出现错配。
而全产业链布局已经成为业内共识,包括像通威股份这样在硅料环节盈利颇丰的企业也开始布局组件产能,因为随着产能扩张,硅料环节盈利水平未来大概率会回落。“当前,硅料价格已处高位,进一步上涨空间有限。”李响认为,持续近两年的硅料价格上涨即将进入尾声。
中下游扩产引发挤兑
硅料价格突破300元/公斤已经触及顶点,降价只是时间问题,这几乎是受访者的共识。
在刘译阳看来,今年四季度,特别是明年,伴随此前开工建设的硅料产能投产,硅料价格很可能经历“跳水”,毕竟硅料的成本价在30元/公斤~50元/公斤。其实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相比硅片、电池片、组件三个环节的产量,硅料产量环比增速最高。
三部门有关司局负责人在解释涨价原因时特别提及,有部分企业炒作哄抬价格、个别从业者囤积居奇的因素。
“预计四季度硅料产出会比三季度多十几万吨,从七十余万吨上涨至八十余万吨,增产15%左右。”李响告诉记者,当前硅料应该不存在大规模“囤积居奇”的问题,因为硅料几乎是“零库存”,“有多少卖多少”,三部门的表态其实更多是防止四季度硅料环节“囤货不降价”。
在光伏产业涉及的四个主要环节中,硅料产能建设周期最长。“硅料产能建设原本需要一年半到两年,如今最快也需要一年左右。但是组件扩产仅需100天,很多组件厂商都曾喊出‘大干一百天’的口号,电池片扩产所需时间也不足6个月左右,硅片则在9个月左右。因此扩产周期不一导致结构性短缺。”刘译阳表示,加之超预期事件出现,如俄乌冲突加剧欧洲能源危机,欧洲光伏市场需求倍增,硅料产能扩张的速度自然无法及时匹配,加之其他环节扩产规模都超过了预期。
以硅片环节为例,东北证券研报统计,2021年,中国硅片产能达到350吉瓦,同比增30%。2022年产能将达到444吉瓦,同比再增27%。在硅片产能连续两年扩张三成左右的情况下,从实际换算的硅片市场需求规模看,2021年需求量160吉瓦~200吉瓦,2022年预计为216吉瓦~270吉瓦,足见硅片产能的冗余。
这自然引发“产能过剩”的忧虑,而更直接的影响是,中下游扩张的产能进一步挤兑硅料供应。
“其实近两年硅料产量可以满足装机需求,甚至过剩,但是扩产后的中下游厂商需要在更长周期锁定更多硅料,从而加剧了结构性失衡。”刘译阳告诉记者,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厂商与硅料厂商签订的“长单”往往“锁量不锁价”,也就是会锁定长时间段供应量,但是价格随行就市。
同时,美国的贸易壁垒也进一步加剧硅料市场供需失衡。在当今中国,乃至全球的硅料产能布局中,新疆占据重要位置。“新疆硅料产能占比国内一半左右。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不能使用新疆硅料,确实会对这部分产品带来影响。但是从宏观视角看,新疆以外区域的硅料产能已经足够。”李响表示。
“美国‘涉疆法案’出台后,当下直接冲击出口美国光伏产品的产业链。”刘译阳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应该抱团应对,完全有能力与美国的制裁措施博弈。
涨价潮影响光伏装机
林峰是一家分布式光伏投资公司的负责人,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开始,在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工作的推动下,分布式光伏装机显著提速。“作为国资背景的光伏投资公司,去年与今年都接到任务指标,从省级公司分解至区县级公司。两年的指标相差不多,分摊至区县级公司均为65兆瓦左右,截至10月初,今年的任务已经完成。”
5月30日,江苏连云港一家新能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正在生产一批出口欧美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图/中新
5月30日,江苏连云港一家新能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正在生产一批出口欧美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图/中新
“业内一般认为适于发展分布式光伏的‘优质屋顶’具备几个条件:一是屋顶产权清晰,二是水泥屋顶,发生破损的几率小于彩钢瓦屋顶,三是屋顶不被遮挡,此外还要考虑企业有足够的消纳能力。”但是以林峰公司所服务的区县而言,今年“优质屋顶”已经是凤毛麟角,足见近两年分布式光伏装机进展之快。
2021年国内新增光伏装机达到历史新高54.88吉瓦,李响预测今年的数字颇为乐观,“今年相比去年几乎翻了一番,预测为95吉瓦左右,甚至有可能冲击100吉瓦。”
但是刘译阳表示,虽然2021年国内新增光伏装机达到历史新高54.88吉瓦,但受制于硅料供给与价格,弱于预期。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去年12月中旬将全年新增装机预期下调20%,从55吉瓦~65吉瓦降至45吉瓦~55吉瓦。
硅料价格上涨对新增装机规模的影响持续至今年,刘译阳介绍说,从今年装机情况来看,集中式、分布式、户用光伏基本上“三分天下”,改变了原有“分布式+户用”与集中式各占半壁江山的格局,主要原因便是集中式光伏对组件价格的敏感度更高。市场对今年国内新增光伏装机总量预期在80~100吉瓦,全球可能达到230~250吉瓦,但国内四季度装机量仍然需要看硅料价格是否如外界预期的那样下降。
当光伏产业链上游因硅料价格上涨获利颇丰之时,一旦影响装机,整条产业链也会遭遇“反噬”。
近两年实际新增装机与预期之间的落差便是证明。“四季度没有往年的抢装了。2021年光伏供应链价格不断上涨,革了装机人的命。从12月开始,装机人要革供应链的命了。”硅片头部企业中环股份总经理沈浩平在2021年11月底的一场论坛上曾发出警告。
“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商业模式比较清晰,投建之后,以优于电网电价的价格向企业售电。无论是电网电价,还是分布式光伏电站电价,都有峰谷电价差,综合测算,电网电价为0.8元/度,而公司投资的分布式光伏电站电价为0.6元/度。”林峰说。
这让电价优惠力度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国企对于投资回报率有更多硬性要求,很难像民企一样以低价竞争的方式薄利多销,以0.6元/度的售电价格核算,分布式光伏电站收回成本需要七八年时间。”
显然,基于优惠电价所建立的光伏电站投资收益模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本。当光伏组件售价接近2元/瓦,组件占据系统的成本会达到一半,系统成本要超过4元/瓦。原本当组件价格为1.6元/瓦时,整体装机成本约为3.7元/瓦。
“分布式光伏电站电价在很大程度上受光伏组件价格波动影响”,林峰眼见光伏组件价格近两年从每瓦1.7元、1.8元的水平一度突破2元/瓦,再到如今回落至1.9元/瓦。国金证券研报显示,涨价潮前,2020年组件全年均价为1.57元,同年,硅料价格达到50元/公斤的最低点。在去年年底硅料最为紧俏时,公司订购的组件无法及时到货,甚至出现组件企业宁愿撕毁合同赔偿违约金,也要涨价销售的情况。
李响认为,1.95元/瓦的价格是组件厂商与下游光伏电站投资方尚且能达成的平衡点,过去近两年,硅料价格往往涨至光伏项目无法开工才会停止。“如果组件价格继续上涨,势必导致光伏项目投资收益率变差,但是今年央企、国企光伏项目上马压力较大,1.95元/瓦的组件价格已经属于踩着投资收益率红线在投资。”
刘译阳也认为,当下超过1.9元/瓦的组件价格如何继续上涨,光伏电站将无法承受。“当然,能否承受很大程度是相比此前预期而言,贷款利率高低、投资收益率期待值的高低都会影响对于成本升高的承受力。”
目前集中式光伏成本0.25~0.4元左右,磷酸铁锂储能成本0.6~0.8元左右,但是电化学储能只是短时储能。有专家预计,“光伏+长时储能”度电成本达到0.5元左右时,中国电力系统就将迎来重构,极大地推动“双碳”战略。
“如今的价格水平已经对光伏电站的投资收益率带来很大影响,如果成本持续上涨,投资者就会对电价折扣水平更严格地把控,最终转嫁至终端用户,通过影响用户意愿的形式减缓装机速度。”林峰告诉记者。
出口火爆背后
相比于国内光伏装机受组件价格波动影响,海外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的需求在今年爆发。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2年上半年,中国出口组件总量达78.6GW,组件出口额达到了220.2亿美元,同比激增116.1%,其中对欧洲地区的出口额高达一半以上。
其实,自2018年8月底,欧盟委员会结束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措施后,欧洲已经成为中国光伏组件出口第一大市场。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光伏分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光伏组件出口欧盟45.3吉瓦,同比增长54%,占当年出口总体份额的45%。
在俄乌冲突加剧欧洲能源危机的背景下,2022年欧洲市场的需求被业内视为“刚需”。根据欧盟委员会发布的能源独立路线图计划,至2030年,光伏发电能力将较当下翻倍,累计装机量达到740吉瓦,较原计划提升约70吉瓦。
“受到税率与海外销售渠道费用的影响,同样的组件在海外售价稍高,但整体已经差异不大。但即使光伏组件价格达到1.95元/瓦,光伏依然是当下欧洲最便宜的发电方式。不同于国内相对便宜的电价,欧洲市场今年对于光伏组件价格敏感度更低。”李响说。
同样感受到欧洲市场今年价格敏感度降低的还有光伏逆变器出口商。相比于组件占据整体光伏系统一半的成本,逆变器的成本占比在7%~12%之间。固德威副总裁沈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此前,一旦欧洲客户认可某个品牌的逆变器,甚至不惜以较高的价格采购。但是今年欧洲客户对逆变器价格更加不敏感,更多是因为市场全面缺货,他们更在乎有或无的问题。
沈荣介绍说,几年来公司一般定下的出口业务增速目标为70%~100%这一区间。但是欧洲市场作为今年增长的主体,其实际需求已经达到去年的三倍。受制于供应链和疫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上半年,需求、订单无法及时有效地转换为销售额。即便如此,从目前出货量来看,也已超出了初期设定的目标。公司今年出口业务占比已经达到八成。“欧洲市场爆发式增长,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有一定增幅,于中国企业而言,唯一例外的可能是美国市场,主要受到政策影响。”
在海外订单激增的背景下,一些逆变器厂商部分产品的等待周期甚至长达6~8个月。“公司某些产品今年上半年的交期也曾长达4~6个月,主要受制于供应链及疫情影响下物流的冲击,一些元器件供应商的交期甚至长达一到两年,但目前大部分我们的产品已经回归按周计算的生产周期。尽管此前曾出现比较极端的交期,出于对我们品牌的信任,大部分客户也愿意等待。”沈荣告诉记者。
在市场需求激增的背景下,欧洲已经在安装环节出现瓶颈。
“当销量激增,服务量也直线上升,公司此前已经在欧洲布局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体系,目前已有70人的服务团队。”但是沈荣表示,企业通常会与当地经销商对接,而经销商会掌握安装商资源,企业为其提供培训等辅助性工作。“安装环节已经出现瓶颈,安装商基本已经是史上最为忙碌的状态,而且这部分人员基本没有扩充,国内产能应该有序而非盲目扩充。”
在三部门的表态中也提及,对后续新建产能大规模投产要提前研判、防范风险。
前述天合光能人士告诉记者,即使在今年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天合光能对于组件环节产能的扩张依然谨慎,对于扩张的组件产能,自己也要配置部分硅料、硅片产能,目前年产能扩张到超过60GW。“一线企业扩产通常不存在较大问题,天合光能海外销售渠道较为健全,在海外需求爆发式增长时,能够拿到更多订单。但一些新近进入光伏产业的企业宣布建设20GW产能,可能会最终受制于销售渠道有限,拿不到订单,导致产能过剩。”
当下逆变器产能扩张的情况让沈荣想起2012年、2013年的情形,“当时漫山遍野的逆变器厂商,但最终留下的只有几个品牌。”在海外需求爆发式增长的当下,中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隐忧再次浮现,特别是海外市场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今年3月,美国对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和柬埔寨等东南亚四国的光伏产品发起反规避调查,后因美国国内光伏装机受到影响,拜登于6月宣布豁免未来两年内从东南亚四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关税。
刘译阳认为,以欧洲为例,其对于光伏产品的需求是刚性的,特别是分布式与户用光伏。为确保能源安全,光伏与风电是不多的选择,所以欧洲才更会寻求重建本土光伏产业。美国的情况也与此类似。
而对于欧美重建本土光伏产业的前路,刘译阳提醒说,首先,要高度重视其决心;其次,其在本土重建光伏产业链,也面临实际困难:一是光伏组件需要上千种零部件,中国光伏产业的优势体现为全产业链优势,依托于完整的工业体系;二是中国光伏产品之所以可以占领美欧市场,主要依靠性价比优势。但是比如今年欧洲市场,对于价格敏感度降低,完全可以接受成本更高的组件,这可能动摇中国光伏产品优势。
因此,刘译阳认为不必过分担忧产能过剩问题,中国光伏产品的优势正是建立于产能产量规模之上的性价比,需求与产能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1.3,这样才能促进行业优胜劣汰。“应该充分公开各环节已有产能与扩产计划,至于企业是否还愿意在某个环节投入,政府不应以事前审批的形式干预,而是应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针对囤积居奇、价格同盟等行为。”
“外界可以忧虑产能过剩,但是产能过剩本身就是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的必然过程。比如硅料成本多在30元/公斤~50元/公斤区间,如果一家企业可以将成本降至20元/公斤,必然会淘汰现有硅料厂商。”他表示,中国光伏产业经历“三落四起”,如果没有竞争后个体企业的淘汰,不可能让中国光伏产业获得整体优势。
(文中李响、林峰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