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寒风四起!
近期,美国高科技公司纷纷爆出裁员的消息,让习惯了高薪且不愁工作的美国互联网行业,转瞬之间充满了杀气!
01血流成河周二,亚马逊发出公告,鉴于当前经济不稳定,预计在未来几个月将持续冻结招聘。同时,据亚马逊员工爆料,公司内部已经有小规模裁员行动。
(相关资料图)
周四,线上支付巨头Stripe的CEO在给员工的公开信总表示,公司将裁员15%,约1100人。比较恐怖的是,被“毕业”的员工,将在15分钟内受到通知邮件,不留一点余地。
苹果公司称,已暂停招聘研发部门以外的许多职位,且到2023年9月间不再招人,目前已经解散了几百人的招聘团队。公司声明称,鉴于现行经济环境采取了“慎重的做法”,从而希望“长期推动创新”。
此外,硅谷初创公司Iron Ox将裁员一半以节省成本;甲骨文Oracle OCI也将大规模裁员300人,其中大概有100名中国人……
其它“中小厂”的日子更不好过:Lyft宣布裁员13%、Snap裁员20%、Robinson裁员23%、Coinbase裁员18%、Chime裁员12%,房地产公司房地产公司Zillow、Opendoor等也纷纷裁员……
争议更大的是马斯克对推特的裁员计划。
消息称,推特将裁员50%,约7000人,并减逾10亿美元基础设施成本,以求平衡效益。
据马斯克自己说,买推特的440亿美元是借来的,每年得还高达10亿美元的利息。
而推特整体的业务收入靠的是广告,今年经济这么差,广告商投放的也不多,一来二去导致资金周转压力非常大,所以只能削减团队规模来达到节流的目的。
资本家的话,听听就好。
文明是伪装,利弊是本质。
随着市场接近饱和,加上加息周期下的大国博弈,裁员不过是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程序员们吃了瓜落。
02诸神黄昏昨夜,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加息7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75个基点到3.75%至4%之间,这是美联储今年连续第四次加息75个基点,也是美联储今年第6次加息。
很多人把科技巨头们的寒冬,归咎于美联储越发紧凑的加息政策,并给出疑问:
鲍威尔如此激进,真的不怕影响就业率吗?
其实肯定会有影响,但对于美联储来说,这并非不能承受的代价。
从现实来看,仅仅加息,对就业率影响并不大。
根据最近的数据,当前每个美国求职者,平均对应着两份工作。
也就是说,就业市场依然火爆。
火爆主要集中在Service Sector,即酒店、餐饮、旅游等服务行业,严重缺人。
同时,整个美国的就业市场,是由蓝领工作支撑起来的,并非是科技行业的高收入白领们。
所以,加息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只是表象。真正引起科技行业大幅裁员的,自身业务的逻辑出现巨大变化。
2013年,知名投资者Jim Cramer提出FANG组合(Facebook,Amazon,Netflix,Google),建议所有投资者都应该买入这几个“彻底主宰了市场的公司”。2017年,他又将苹果加入其中,形成FAANG五巨头概念。
2020年2月,特朗普也提出MAGA组合(Microsoft, Apple, Google, Amazon),这四家公司均超过万亿美元市值,被认为承载了“让美国再次伟大”的使命。
2020年2月,特朗普提出“MAGA”组合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用户规模庞大,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且掌握了大量敏感数据,对社会舆论和经济有较强的影响力。
因为在美国立法者与媒体对“科技巨头”的定义中,不只在于其科技创新力,更在于对人类信息和知识的控制,以及对经济的影响性。
比如科技含量更高的特斯拉和英伟达,虽然在市值上足以称为巨头,但并不具备MAGA那样的控制性与影响性。
从2014年起,这6大科技公司对标普500指数上涨的贡献,都超过它们本身的权重。
其中有三年,这6只股票对整个美股的支撑作用,超过其他所有股票的总和。那几年,随便手握一只科技巨头,就能自称股神,投资从未显得如此简单。
作为“美股风向标”,它们的风吹草动牵动着市场的“神经”。
但进入2022年,画风陡变,几大巨头一个接一个暴跌。
在美联储加息缩表节奏一再提速的情况下,过去做做PPT便能吸引源源不断热钱的盛况不再,支撑科技股估值水涨船高的逻辑已经不再坚固。
今年三季度季度,美股IPO数量仅有47起,不足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资金的风险偏好程度可见一斑。
之所以如此,与其归咎于宏观环境,更大的原因是它们自己的生产力出现下降,难以在市场恐慌期提供信心。
从三季报看,几大科技公司普遍业绩不达预期,甚至出现衰退。
亚马逊,三季度的营收、净利润均不达达到预期,虽然净利润下滑幅度较小,但完全受益于缩减人工开支。二季度,亚马逊员工总数为152万人,比一季度末减少了10万,预计三季度的员工数量继续减少,意味着它正持续裁员来确保利润。
谷歌,营收增速6%,净利润下滑26.6%。主要原因在于,安卓系统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已下降至70%,在移动互联网根深蒂固的基石出现动摇。
微软,营收增速创5年最低,净利润下跌14%,虽然向云计算转型,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来自企业客户。
最惨的是Meta,是杀逻辑,这个是没有底的。营收连续环比下降,净利润同比降52%,连续四个季度利润下降,远低于市场预期,且在加速。
总结而言,各大科技股的业务增长或多或少陷入瓶颈,原因其实有共通之处。
首先是国际局势动荡迫使全球化业务退潮。比如奈飞称俄乌战争爆发使得该公司由于对俄罗斯的制裁减少了70万付费净用户,在中欧和东欧地区的业务也被迫减缓。
其他互联网公司同样受到影响,一方面是俄乌两国市场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欧盟27国拥有4.5亿人口,消费市场庞大并且富裕,是互联网巨头本土以外的第二大收入来源,同样在战争阴影下对广告收入产生间接影响。
其次是竞争加剧。随着互联网下沉拓展基本结束,赚广告钱的几大消费互联网公司在存量时代愈加拼破了头。比如来自TikTok等新玩家的竞争使战况更加激烈,谷歌、Meta都是直接受害者,苹果新的隐私政策更是雪上加霜。
同时,美国国内也没有给它们提供良好的土壤,曾经强劲的消费大幅放缓。
更重要的是,过去20年增长最快的行业,已经到了天花板,不论是硬件出货量还是软件用户数,都难再增长。
每个行业都有生命周期,互联网也不得不坦然接受“中年危机”的到来。
但衰老只是慢性病,眼下还有更致命的风险。
现在所有人都在期待下一次终端革命,可惜迟迟没有到来。
最典型的表现,是最近期落幕的美国科技界年度编码大会上,汇聚一堂的科技界精英、主流科技媒体、硅谷科技巨头们,不再像往年那样专注于交流科技创新理论,也不再认真讨论黑科技问世,反而集中火力将矛头对准TikTok。
声讨的背后,是美国科技巨头对这家全球化新贵蓄积已久的敌对态度:这个成立仅5年时间,便以摧古拉朽之势席卷全球的短视频应用,对自身业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且迫在眉睫的危机。
而在一边倒声讨TikTok的同时,美国科技巨头们实际上也在主动地“TikTok化”,企图通过“成为”TikTok,来“赶超”这个令它们感到压力的对手。
CNN:Tik Tok的山寨品Reels在美国亮相
背后反映的,既是创新力不足,也是人才的缺失。
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03尾声有句老话叫,条条大道通罗马。
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止一种。
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也可以看作那个时代西方人对罗马的崇拜。
这也无可厚非。
如果我是那个时代的欧洲蛮族人,也想去罗马轻轻松松住大理石House,而不是没日没夜在草原上喝风,一辈子连一间像样的房子都没有。
罗马人就算笨如猪狗,生活质量仍然完爆蛮子里的卷王。这样的城市谁不想去呢?
于是不知不觉中,整个罗马社会就这样来了一次大换血。
蛮子们争先恐后跑到罗马军队参军,交了几年投名状,拿到公民权,好好享受生活。
对于罗马而言,吸引了已知世界最优秀的人才,自然形成了无与伦比的优势。
但这些人个个都是人精。
对于一个社会而言,蹭饭的人越来越多,肯干活的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好在罗马是个大型殖民帝国,本土产能不足还能去海外收割。但这种收割是有极限的,很多殖民地已经榨不出多少油水了。
等到东边的“上帝之鞭”挥来,急需这些人去战场上找回场子。
什么你说阿提拉杀过来了?没关系,我们的经济军事科技都是世界第一,怎么可能打不过。别跟我提什么去前线顶上,我已经交过投名状了。
于是,内忧外患下,臃肿庞大、醉生梦死的西罗马帝国,转眼间消逝。
……
蛮荒时期,罗马可以在繁荣期坚持两个世纪。
而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恐怕没有那么久。
近期全球股市波动很大,国内市场也是频频风格转换,格隆汇投资学苑将不时邀请我们的首席来准时为大家讲解当天行情、分析投资机遇方向,干货很多,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视频号“格隆汇投资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