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墨鸣,编辑:小市妹
(资料图)
如何在商业利益和医疗保障中取得平衡或许会是整个行业的一项长期课题,从骨科集采的执行和反馈来看,一切似乎正在慢慢走向正确的道路。
9月27日,医疗器械行业迎来一次“大考”,国家骨科脊柱类耗材集采在上海开标,这是继冠脉支架、骨科人工关节后全国开展的第三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据医保局介绍,首年意向采购量共109万套,占全国医疗机构总需求量的90%,涉及市场规模约310亿元。
覆盖范围广,采购量大,涉及金额高,本次集采可以说将会决定未来数年国内骨科脊柱耗材的竞争格局,而对于一些小企业来说落选甚至意味着淘汰和倒闭的风险。最终结果显示,参与本次集采的171家企业中有152家中选,中选率达89%,产品平均降价幅度为84%,按约定采购量计算,预计每年可节约费用260亿元。
本次集采中选的头部企业既有包括美敦力、强生等传统跨国企业巨头,也有威高骨科、大博医疗、三友医疗等内资企业。来自威高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骨科脊柱耗材仍是外资企业的天下,强生、美敦力、史赛克分别占据了28.29%、24.39%、6.50%的市场份额。而国内厂商市场份额较为分散,仅威高骨科和三友医疗分别以7.92%和3.79%位居前列。市场有观点认为本次集采后,利好国内头部企业加速整合分散市场以形成对外企对追赶。
数据显示,医用高值耗材细分占比前四:血管介入35.74%,骨科26.74%,眼科6.98%,口腔科6.59%。骨科是第二大耗材市场,而其中脊柱类占比28.95%排名第一,关节类占28.62%紧随其后,创伤类占27.96%,其他耗材占14.47%。数据显示,中国骨科耗材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300亿元,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7%以上,预计到2023年可以超过500亿元。
根据拟中选结果,威高骨科、三友医疗、大博医疗等国内骨科龙头企业在此次中标情况中表现良好。其中,威高骨科脊柱类产品占比47%,共中选10个产品种类。三友医疗脊柱植入物占收入比93%,共中选11个产品种类,平均降幅为61%。大博医疗脊柱类产品占比29%,共中选11个产品种类,平均降幅为61%。
从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也较为满意,威高骨科中标后连续4天上涨28.72%,三友医疗同期上涨17.6%,大博医疗更是连续收获四个涨停板。在习惯了集采的常态化之后,市场也开始重新评估带来的影响,一方面集采固然对价格有所打压,但另一方面一旦入选集采,也就意味着有了长期需求保障,能够在行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此外,虽然集采价格降幅较大,但降价本身一定程度也会带来增量的需求,参考此前冠脉支架集采平均降价94%后,2021年临床手术量同比遍增长了20%。中选企业通过以量换价能够获得一定程度上的平衡。
时间回到一年之前的2021年9月14日,骨科关节集采在天津开标,当时48家中外企业参选,最终44家中选,中选率92%,平均价格降幅达82%。而集采执行后,从上半年业绩的反馈看,几家国产头部企业关节业务非但没有下滑,反而有所增长。如威高骨科今年上半年净利润3.98亿元,同比增长7.8%,关节类产品收入2.95亿元,同比增长13.39%,为成长最快的业务板块。
另外根据骨关节集采的经验来看,集采让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进院机会,带来了更多的临床需求。以关节耗材龙头爱康为例,集采之后,新进院近千家,医院覆盖范围达到3500家。
此前,因集采杀价太狠导致临床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也受到关注,例如本次骨科脊柱耗材集采从招标一开始,遍没有把价格绝对的降幅放在第一位,也同时考虑了行业的现状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医保局也增加了多条竞标规则“情形,以求避免企业围标、贴线报价、报价高低相差太大等问题。此外还明确提出,报价只要不大于最高有效申报价的40%即直接中选。也就是说,企业直接对标最高有效申报价再降个60%即可。这些措施目的都是为了,在降价的同时能够让更多的企业入选,增加临床治疗的选择空间,本质上还是为了患者考虑。
由于众所周知的“节流”原因,市场一度对集采抱有恐慌心态。但随着近年来多次集采的互动博弈后,市场也在逐渐适应。站在监管的角度也在不断优化和改进。中国人口众多,且已逐步进入老龄化时代,医疗需求的持续增长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国产大厂都不可能放弃这片广阔的市场。
与此同时,考虑到医保与日俱增的支出压力,集采的出现和长时间存在也是必然的。如何在商业利益和医疗保障中取得平衡,形成双赢,是未来中国医疗产业的一项长期课题。而从目前骨科集采的执行情况而言,似乎正在慢慢走向正确的道路。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