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菁城子,知名财经专栏作者
01
(资料图片)
最近,财经媒体“晚点LatePost”发表了一篇谈互联网大厂的文章《大公司省钱过日子:从卫生纸到盘中餐》。七千多字叙述了互联网一线大厂“为过冬做准备”的零零总总。
大到业务收缩,裁员增效,小到餐盘减食,纸巾变薄,所有细节传递着同一信息:互联网大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
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为了降本增效,腾讯一些中层干部办公室和公共区域的绿植被搬走了,因为“养护它们非常费钱”。
我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好几次看到这篇文章,发现一个现象:身在互联网大厂的员工,对这样的报道反应平淡,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倒是一些看客会有惊讶之色。“互联网光环不再”,媒体们使用夸大之辞,听者信以为真。
我在互联网行业工作十多年,在这里负责任地说一句:互联网行业确实不像从前那样高光,但它仍是最好的行业之一;它贡献巨大,并依然大有可为。在员工待遇和福利方面,互联网行业给出的条件仍然很优渥。
02
在互联网公司,薪酬职级基本和业绩能力相挂钩,大体是合理的。年轻人初入行,压力大成长也快,只要在成长性的岗位上,通过晋级和跳槽,薪资翻番很容易。两三年的时间,就足以将互联网新人锻炼成骨干员工,甚至成为小领导。
这是互联网通常的晋升之阶,而过去十年的移动互联网浪潮,由于大量新兴公司的崛起,为不少年轻人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今天回头看,以2010年iPhone 4诞生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浪潮,是年轻人实现阶层跃升的黄金机遇期,直至现在,这个窗口仍未完全过去。
那几年,京东、美团等公司越战越强,有成为“小巨头”之架势;小米、字节、滴滴、拼多多等企业,差不多同时诞生并壮大,成为后来几万十几万人的大厂;巨头外是许多中小型企业,有些是竞争对手——崛起的新势力,有些则是合作伙伴和供应商。
无论在大厂打怪升级,还是在创业公司摸爬滚打,结果都不太坏。我认识的几位朋友实现财富自由——不是一口气赚走几个亿,而是赚到以前打工要打一辈子才能赚的钱。这样的财富奇迹,创业成功者有之,成为新兴企业管理者亦有之。
我的一位朋友最开始在网站上班,后来加入滴滴的早期运营团队;再后来因为在滴滴升不上去,果断加入摩拜,成为一个片区的运营负责人。其收入水平自然大幅上涨,非当年网站打工仔可比。
没有财富自由也没关系,全行业蒸蒸日上,也惠及到了每个参与者。创业潮最汹涌时,很多大厂员工外出创业,收入直接翻番。为了争夺人才,各家公司都在提高员工的待遇和福利。
03
最近十年,外界对互联网最大的印象标签是:福利待遇好,加班996。
这两个认知没有错,却常有偏颇之处。如果你面对互联网的从业者和非从业者,两拨人谈同一个话题,你会发现他们对互联网的高收入和加班文化,有不尽相同的评价。
先说一说高收入。外界很多认为是“收入虚高”、“年轻人被互联网高薪惯坏了”。有人羡慕嫉妒更有人恨,希望国家出台政策管制互联网高薪现象。而在互联网行业内部,基本只有羡慕。非要说有“恨”,也是只恨自己没机会去赚。
在互联网大厂内部,薪资是不平等的:拿万八千月薪的普通小员工很多,而收入让人咋舌羡慕的,常是明星团队。高薪背后通常是高业绩。一个年薪百万员工的背后,通常是一个创造几个亿甚至十几亿营收的小团队。
这样的高薪,老板给得开心,员工也服气——比如腾讯游戏,传说中他们年终奖是几十个月的月薪。很少有人会觉得他们的收入“给得太多”。当然,这样的明星团队在每个公司都极为少见。从社会价值的角度看,很多互联网员工获得的高薪,也是理所当然。
最典型的例子莫如微信支付团队。这个约1000人左右的团队,获得2019年腾讯公司内部最高级别奖项“创始人奖”。奖金高达2亿元。
在中国多数打工者包括很多互联网人一年达不到20万元收入的情况下,微信支付团队拿着高薪和年终奖,额外获得人均20万元的奖项。
这样公平吗?只看数字当然不公平。但要是看看他们的贡献:短短几年时间,这个团队将微信支付推广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让普通中国人获取金融服务的水平,跳过了好几个世代。这样的贡献,接受这样的高薪奖励,又有什么不公平呢?
在腾讯内部,包括微信支付在内的微信各团队,一直是公司的“薪水高地”,很少有人不服气。蚂蚁金服员工的收入水平,也超过一般银行员工的水平……
大厂福利好的原因,是公司考虑到员工的工作负荷大,而行政部门经费宽裕,他们有责任营造出温馨放松的工作氛围。
和业务投入相比,这些支出并不算很大,老板不往心里去,员工其实也不看重——大家是来奋斗和赚钱的,而不是来享受。
互联网公司的年轻人,大多普通家庭出身,相比享受生活,他们更想要高收入。他们也是发自内心感谢互联网行业,给了这样一个机会。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近期互联网大厂削减福利,外面看得热闹,里面却很平静的原因。互联网人深知,和福利的削减相比,工作机会宝贵得多。
一个不经意的裁员传闻引起的波澜,绝对比取消免费晚餐大许多。如果削减额外开支能让公司少裁几个人,我想很多人会赞成。只可惜,正如前面所述,锦上添花的福利支出花不了多少钱。
说完高收入,最后简单说说加班文化。
近几年全民一致批判996,其实也是行业外部吵得热闹,行业内有争议。
很多从业者不反对加班,他们知道收入和工作紧密挂钩。加班意味着加速,公司加速发展,自己也能多赚钱。谁希望慢点发财呢?当字节跳动取消加班文化,很多员工抱怨甚至咒骂。他们认为,自己通过奋斗获取高收入的机会被剥夺了……
04
今年的互联网,在多重因素的冲击下,不再狂飙突进,变得保守甚至有些步履蹒跚了。
腾讯、阿里、京东这样的大厂,股价跌回到四五年前;不少中小互联网上市公司,市值就更难言乐观了;小型创业公司,锐意进取的精气神,也差了不少……
我想,很多人都在看互联网行业的笑话。谁让你们前些年风头强劲,过于招摇,不懂低调呢?现在倒霉了吧。
对于这种状况,作为一个十多年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我的内心是哀伤的,因为我深切地感受到,互联网不是独立生长的行业,它和社会经济的各方面紧密相连。
互联网大厂有钱,多数钱不是给员工,而是用于继续投资:探索新的科技,寻找新的改善,以期赚更多钱。这是公司、行业乃至经济发展的正循环。
……
最近有一组关于互联网大厂的数据,引发了不小关注。报道显示,中国市值前十的互联网、科技上市公司,其资产负债表上至少躺着22544亿元现金或者等价资产(比如定期、活期存款、大额存单、债券或者股票投资等),上一季度末多出2380亿元。
我想,绝大多数人看到这则消息,都会啧叹互联网公司好有钱,并且纳闷他们为啥天天高喊降本增效;懂行的人则很快从看热闹中反应过来,意识到这和互联网大厂削减福利、裁员其实是同一回事。
这些现金也是用来保命:可能用于员工裁员补偿——正如新东方遭遇巨变时,由于账上还有200亿资金,在危难关头中救了新东方一命;也可能用于股票回购——正如最近一年,阿里、腾讯、小米等公司不断回购,回馈股东,增强资本市场信心。
大公司们变得保守,储存现金,增厚皮毛,以备过冬。这当然是没有错的,只是很多未来的技术迭代机会,或许会因此而错失。这正是我哀伤的理由,但我也乐观地相信这一切都是暂时的。
当一盏明亮的电灯被点亮,受惠最多的,不是近处的守灯者,而是离灯光很远,不知不觉被照亮的人们,他们会寻光而来。一旦灯光黯淡了,他们会感受不到灯光照抚。
后来的人们,也很难想象一盏灯可以多亮,可以照得多远。因此当你看到这盏灯黯淡,有人心急如焚,请不要嘲笑和冷漠地对待,而是应该赶紧加入进来,把这盏灯重新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