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春日的生机勃发,抛开夏季的烦闷喧嚣,迎着飒爽的秋风,驱车从G15沈海高速陈洋出口一路向东,一座位于高速路口的村居——江苏射阳经济开发区陈洋社区,就出现在眼前。
(资料图片)
一碧如洗的天空映衬着绿意盎然的沃野风光,修葺一新的村道旁坐落着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顽强生长的野花爬满小院墙头,加上别具一格的壁画,俨然成为社区里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时间已过正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旁的农民之家里安安静静,只有笔刷发出的细微“沙沙”声和偶尔几句的低声交谈。“先用铅笔勾勒出轮廓,再用颜料调色,笔刷着色,最后再慢慢画出细节之处……”年过花甲的农民顾乃秀正伏案创作,在她的笔下,一张白纸很快成为一幅主题鲜明又绚丽多彩的农民画。
她展示出手中这幅画花了十几天创作、刚刚“新鲜出炉”的画作,有振翅高飞的丹顶鹤、装扮一新的住宅楼、郁郁葱葱的树木,以及身着彩衣正欢快起舞的农民,既饱含着农民对过上美好生活的愉悦之情,又彰显出对党和政府的浓浓感激之情。
射阳农民画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从现代民间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一些农民在耕作之余,自发地利用墙壁、黑板,开始创作壁画、漫画,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新人新事。农民画充分吸取剪纸、版画、年画、刺绣的造型方法和表现手法,既散发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显现出主观表现意趣。数以万件的作品或参展、或获奖、或被国内外友人收藏。1993年,射阳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顾乃秀告诉记者,他们这群“白天拿锄头,晚上拿笔头”的“农民画画家”们创作了一批画作,用手中彩笔描绘出一幅幅现代乡村的幸福画卷。
五谷丰登、百花盛开、蟹肥菊黄、丹鹤归来、绿树成荫、河水潺潺……作品中反映出十年来鹤乡各个村居发展变迁的点点滴滴,而其中“6.23”风灾后陈洋百姓用双手重新建起新家园的场景最令人动容。
陈洋,当地方言称“陈家洋子”,是个拥有300余年历史的村居。2016年的6月23日,一场射阳历史上罕见的龙卷风、冰雹袭击了陈洋。风灾过后,仅用半年时间,一座美丽的新型农村社区便拔地而起。曾经倒塌的房屋、摧毁的农田、扭曲的门窗,被崭新的小区、宽阔的街道、葱茏的树木所代替。而那年夏天受灾的群众已转身为画师,满怀幸福地描绘着美好未来。
对如今的幸福生活,陈洋人倍加珍惜。特别是在生态环境方面,该社区大力推进河长制工作,通过实施河道整治、河道保洁、督查排查以及制定村规民约,积极发动社会公众参与爱河、护河,营造起“全民参与治河、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这个季节河道容易滋生水葫芦、水花生等,需要定期清理,不然长得更多。”在陈洋社区洋北一中沟,河道保洁员王林一边撑着保洁船,一边用“抄网”清理水草。每天天不亮就要来到河边检查,一发现情况就迅速处理,处理不了的问题就立刻上报。这样的工作,他已经从事10年。
“按照县、镇河道管护制度要求,每周我们都要对自己负责网格的河道进行最少一次巡查。现在村里又建起村级河长工作站,管理也更规范了!”陈洋社区党总支书记顾天童表示,长期的实践摸索,让大家越来越感觉到走绿色发展之路才是长久之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江苏省海域面积最广阔、“风光”资源最富集、生态底色最原真的地域,十年来,射阳县始终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积极推动生态价值转化,让绿色高颜值变为金色价值。
“兼具湿地、海洋、森林三大生态景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林木覆盖率保持全省领先;占据世界自然遗产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近三分之一面积,孕育全球最大的野生丹顶鹤越冬栖息地……”在今年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第五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及建设单位名单》上,射阳县赫然在列。
步入“十四五”,射阳县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导向,在绿色生态、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绿色宜居四个方面精准用力、持续发力,不断彰显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射阳县将持续推进生态造林绿化“321工程”,加快生态农业标准化步伐,全力攻坚大气环境,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强化固体废物的污染防治,并严厉打击非法猎捕、非法经营、非法驯养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积极打造省内首家县级碳汇开发交易平台,持续走好“两山”实践路径。日前,江苏省首单“碳配额保险”落地射阳。
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群众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如今我们的农民绘画一条街已经成为文化‘金字招牌’,123户入驻,年实现销售4850余万元。”顾天童介绍,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该社区与洪宁食品实行“村企联建”,将建设辣椒种植示范基地和育苗交易中心,预计可实现村集体年增收入在20万元以上,并带动剩余劳动力就业。(记者 张伟伟 通讯员 周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