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IPO降温,并购成为医药健康基金退出新趋势

在科创板第四套上市标准和港股18A上市条件提出后,医药健康行业曾经一度受到资本热捧,企业经历了一波估值的快速提升。近年来,受复杂经济环境影响,二级市场表现低迷,医药健康行业在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现象普遍存在。二级市场的传导结果正逐渐在一级市场中显现,在融资端,一级市场中的医药健康项目融资进程放缓,估值普遍回调,同时,在退出端,医药健康企业IPO也有明显减少。


(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医药健康行业起步较晚,特别是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很多企业在管线的研发上仍采取跟随策略,而随着境外资本在国内投资的放缓以及境外上市方面的艰难,也进一步为我国医药健康行业的投融资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

统计期间内,我国医药健康企业共发生IPO数量为75起,同比下降21.33%。其中,A股IPO 49起,港股IPO 29起,美股上市仅有1家,为美华国际在2022年2月在纳斯达克上市,也成为2022年的第一只中概股。

对于投资机构而言,IPO不再是基金项目退出的唯一路径,并购交易日渐活跃。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日渐成熟,并购交易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统计期间内,我国医药健康行业共发生并购事件819起,与上一个统计年度的733起并购相比,同比增加11.73%,其中,Buyout交易310起,数量同比增长14.81%。

站在投资回报的角度,过去LP更倾向于被投项目走到IPO。但随着项目和投资人越来越趋于理性,资本退潮已无法避免。在成熟资本市场中,医生或者科学家团队,将研发的产品或者整个公司卖出是十分普遍的。一方面,基金可以快速回收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创业者创业成功后,可通过并购退出积累财富,变现或再进行连续创业。

同时,站在企业角度,近年来,具有国际一线创新能力的创业者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医药健康行业,科学家创业蔚然成风。他们打造的企业往往更偏向于“小而美”,其优势是研发方面的创新能力,但企业管理和商业化落地却不是这类创业者所擅长的领域,因此企业也难以走向上市。并购退出对于这类企业而言,则更为务实。

5. 产业基金设立数量增加,优化医药健康行业资金结构

尽管整个投资市场活跃程度有所下降,但医药健康仍为最受资本关注的行业之一。近日,毕马威中国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动态》显示,从行业投资规模来看,今年上半年,医药健康在投资规模排名中位居第二,占比17%。

医药健康行业特别是在壁垒较高的创新药、体外诊断上游行业等细分领域,具有前期研发成本高、时间周期长等发展特点,因此在投融资方面,特别需要长期资金的支持。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也不断出台利好政策,鼓励支持养老金、保险等各类长线资金进入这一领域,同时大量政府引导基金也将医药健康领域视作产业发展的重要布局之一。医药健康行业一级市场资金结构正在得到优化。

除了股权投资机构外,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健康行业的发展,我国已经成长出诸多在产业规模和资金方面都颇具优势的企业。这些产业方也纷纷出资设立或参投产业基金,深化医药健康领域产业链布局。

与市场化机构不同,相较于中短期的资金回报,产业资本更关注从长远角度所投企业与自身业务在产业链上的协同效应,或弥补自身产业空白。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以来已经有超过20家医药健康行业的上市公司宣布参与或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

例如,2022年1月,上市公司三生制药全资子公司——辽宁三生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目前已完成备案。2022年6月,恒瑞医药(600276)发布公告称,为提升公司资本运作能力,做深公司产业布局,拟与控股子公司盛迪投资、恒瑞集团签署协议成立私募企业,出资总额20.1亿元。

6. 集采全面影响医药健康行业格局

自2018年国家集采开始至今,药品领域已开展了七批集采,医疗器械领域开展了三批。随着集采范围的不断扩大,这一国家行为也将影响整个医药健康行业。对于企业而言,中标与否都是喜忧参半。一方面,中标虽然意味着确定性地提高了企业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但与此同时,价格上的巨大让利使企业只能用利润换规模,几乎只赚到了吆喝。

值得注意的是,优势产品的降价意愿并不强烈,有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与此同时,居民如果希望享受到优质的医疗产品和服务,成本可能更高。

以近期公布的第三批高耗材集采拟中选结果为例,此次集采根据颈椎、胸腰椎手术的需要,覆盖颈椎固定融合术、胸腰椎固定融合术、椎体成形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5种骨科脊柱类耗材,形成14个产品系统类别,平均降价幅度达到84%,其中,用于治疗压缩性骨折的椎体成形手术耗材降价幅度最大,达到96%之多。

对于医药健康这一前期研发成本高企的行业而言,参与集采后企业的成本回收和可持续性发展成为挑战。与此同时,这也改变了企业的市场营销模式,传统以代理为主的销售模式正在发生改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