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网友发现,《小说月刊》在其微信公号上发布一则通知表示,投稿者请在作品涉及到对话处,自行使用冒号、双引号,还举例说明。虽然相关公众号里现在已经看不到这则通知,但引发的关于标点符号的讨论,从文学界蔓延到了更多网友那里。
今天你会用标点符号吗?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大概是一个不知如何回答的问题。难回答就在于:标点符号除了在规范的书面表达和公文里要用到,除了文学工作者、媒体等,今天的普通人生活里还需要用标点符号吗?比如,日常联系朋友,发一条微信文字,常常都不需要用到标点符号,很多人手机上一打字就是一串,反正分条发送,能表达意思就行,谁会来细究标点呢?
不光标点符号,伴随移动互联网、即时通讯等兴起,语言文字都已经不知不觉发生变化,潜移默化地对人们使用带来影响。诸如:在微信聊天里用上大量谐音字;群聊得越热烈,越犹如一场表情包的“轰炸”;甚至很多时候,手机、电脑上跟人工客服对话,出来的都是一串同音字……毕竟作为现代人,对话双方信息供需量大,时间紧张,估计也不会有人特地抽空追问:为何你不打标点,连字都能打成错别字?这也可以解释快捷表意的诸多缩写简评的流行。此外,如果说早期的网络新词多来源于微博、门户网站等信息“广场”,而如今一些时尚词汇,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突破以往小众小圈子的局限,出圈跨界,在网友的表达过程中大行其道。就标点符号来说,人们也可以发现,随着手机等阅读介质的普及,在公号、短视频排版上,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时常突破传统、“不拘一格”。
对于文字表达的嬗变,倒也用不着痛心疾首。语言文字的变化,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历史上,很多流行词语不断地经过时间沉淀,被大众广泛接受认可,成为约定俗成的经典说法、成语,其中正折射出历史的痕迹、时代的发展。最近就有一则新闻,8月20日发布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4版),增补了近千条新词语,其中包括“碳中和”等反映时代发展的热词,以及贴近日常生活的“网红”等词语。
在语言文字内容和格式不断接受社会新兴语汇冲击的同时,又不断接纳着来自当下、富有新鲜生命力的内容。但在此过程中,一些网络热词,一旦缺乏广泛的传播基础、失去了特定的使用背景,则逐渐消失、热度不再。语言的长河就这样在时间的“冲刷”下,变成奔腾不息的河流。
认可语言的嬗变和鲜活,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遵守语言文字、标点符号规范。标点符号的作用,就是为了准确表情达意,究竟如何用,今后会不会出现变化调整,都离不开这个本意。在公开传播的书面语言中,在规范化的公文中,在大众媒体上,文字工作者对标点符号都应该保持敬意尊重,规范格式使用,才能避免信息的误解误读,让标点符号发挥应有的功能。首先要规范使用来准确传达意义,才能让标点符号为语言文字发展、文化传承锦上添花。
评论员薛蓓
校对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