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网综合外媒报道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大规模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不一定导致全球供应链收缩。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网站7月19日刊发消息表示,该校全球政策与战略学院院长卡罗琳?弗罗因德(Caroline Freund)等人研究了自然灾害对全球供应链的长期影响,发现全球供应链可以在自然灾害发生后保持弹性;许多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联系紧密,这种联系不会因自然灾害的发生而轻易断开。

商品出口国遭受自然灾害等的冲击后,商品的生产和出口活动可能会中断,进而导致商品进口国的企业因进口不到零部件等而减产或停产。一些学者和政策制定者认为,面对这种情况时,企业会重新考虑生产效率和供应链弹性之间的平衡关系,选择在其母国或距离更近的邻国建立生产基地,生产所需要的产品,企业的选择可能带来全球供应链的收缩。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过去数十年间支持国际生产分散化的技术和制度因素如今仍居于主流地位,因而全球供应链不太可能因为大规模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而收缩,除非政策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故此,需要实证研究来考察自然灾害对全球供应链的长期影响。

弗罗因德与其他研究人员一起研究、评估了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相关企业应对新风险的方式。这场地震及其所引发的海啸给日本带来严重影响,造成大量基础设施损坏和人员伤亡,还严重扰乱了供应链。在汽车和电子产业,日本企业是包括元器件在内的许多产品的主要供货方,能够替代日本企业的供应商很少。地震使得许多日本企业不得不停产,这也影响了从日本进口产品的企业,例如,丰田公司设在美国的工厂就因100多种零配件缺货,而不得不以30%的产能运行了数周。弗罗因德等人发现,地震后原本从日本进口商品的企业虽然采取措施降低了其对日本商品的依赖度,但是并没有将零配件等的生产转移到本国或邻国,而是选择了增强离岸外包,增加了这些商品的进口总量。

在弗罗因德看来,虽然有证据表明,面对冲击或风险可能会导致供应链上的部分环节被重新配置,但没有证据表明,企业为了应对冲击、避免或降低风险而将生产活动转移到本国或邻国。事实上,企业更愿意继续使用原来的供货商而不是将生产转移到本国或邻国。企业这样做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选用能够开展大规模生产的低成本供应商有助于降低成本,而在本国或邻国新建生产基地会增加成本,不利于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另一个是,对企业来说,能够提供质量稳定的产品、满足定制需求并长期按时交货的可靠的供应商并不容易找到,也很难被替换。弗罗因德表示,如今为了抵御通货膨胀的影响,一些国家正在采取措施促使制造业回流或推动企业将生产中心设置在邻国,但从其研究结果来看,这些措施可能反而会进一步推高价格,不利于控制通货膨胀,需要审慎看待此类措施。

(姚晓丹/编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