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盛夏高温,最近关于网约车的“空调之争”上了热搜。有媒体报道,北京一乘客在乘坐网约车时要求开空调,驾驶员以单价太便宜为由拒绝,之后将车停在路边并拒载。另有网友称有驾驶员直接在乘客座椅前贴上收费通知,要求“开空调加收10元现金”,并附上收款二维码。
(资料图)
天气酷热,乘客在乘车出行时对开空调的需求直线上升。关于网约车到底要不要开空调,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乘客觉得网约车是电子计价,驾驶员在接单的同时即认定服务协议生效,而对车内基础设备的使用成本应包含在最终费用中,驾驶员二次收费甚至因此拒载实不应该。而驾驶员方面自然算的是经济账,网约车单价低、油价成本提升,燃油车开启了空调,刨去平台抽成后利润进一步摊薄,这么一来驾驶员就不愿自己承担开空调的成本,似乎也情有可原。
首先,不管如何,临时拒载之类行为,肯定有违规范、良好的服务初衷。不过,网约车设备使用是由驾驶员还是乘客决定?网约车开空调是义务吗?相关话题在网络上了热搜后,网友看法也各有不同。一些网友认为,打网约车购买的是到目的地之前车上所有的服务,开空调理应包括在其中;也有网友表示,空调额外收费在一定范围内可接受,但应该在平台服务协议中明确标出,且要有统一定价;还有网友认为,“空调之争”其实并非驾驶员和乘客之间的矛盾,平台躲在背后不应该。
事实上,“空调之争”不是新鲜话题,早期在乘客打车只有出租车的年代就曾曝出过类似的新闻,问题本质都是关乎运营成本。交通运输部曾明确规定,巡游出租汽车驾驶员“应根据乘客意愿升降车窗玻璃及使用空调、音响、视频等服务设备”。到了网约车时期,由于低价竞争等种种原因,“空调服务”争议再一次浮出水面。
从网约车服务的主要相关规定看,并没有直接谈及空调问题。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营服务规范》以出租汽车运营服务规范为“规范性引用文件”,后者已有明确规定。某些地方性的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中有诸如“驾驶员应按照乘客要求使用空调、音响等车辆设备设施”之类的规定。网约车自身服务协议方面,有的平台收取的打车费中默认包含空调服务费用,但也有平台未明确空调服务及费用。
空调之争,说到底就是成本由谁来承担。一方面,如果在运营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强制网约车驾驶员在高温天气开空调,有可能打击一些驾驶员在高温天气下运营的积极性,会让乘客更难打到车,或者导致费用以其他方式转嫁给乘客。另一方面,平台更不能忽视乘客的需求和呼声,乘客本就可以使用交通服务设备,更何况从网约车的服务规范和乘客的期待来说,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都应是网约车设施配置的特色。
目前,网约车的“空调之争”并非大范围地出现,但也不是孤例,需要平台及管理部门进一步重视和明确相关服务内容。乘客和网约车司机,分别是服务的对象和提供者,但从平台角度,他们都可以说是“用户”——平台不仅提供给双方信息,也需要通过制定合理的价格体系、服务费用,平衡好司机收入和乘客成本以及平台抽成的关系,以匹配运力、平衡供需。比如监管部门和平台方可以出台明确相应服务和价格指引,再比如平台方在夏季提供适度高温补贴提高驾驶员收入,既维护了乘客的正当权益,也能切实保障驾驶员的合法利益。
有关数据指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已达4.53亿。这一新兴业态正在深度融入社会运转体系,不断根据用户意见、合理规制并使之日趋完善,才能促进整个行业良性发展,让更多乘客一年四季享受清凉出行、温暖出行。
评论员徐小梦
主持人薛蓓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