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和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40.7%、32.4%,成为一季度海洋新兴产业良好发展势头的集中缩影之一。

可以说,秉承“绿色低碳”之名的海上风电的向好发展,也让我国谋求建设海洋强国的努力戴上了“生态光环”。


(相关资料图)

“陆海兼修”是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其间,我国正加快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坚实步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这背后也诠释了发展海洋经济的基本逻辑,即实现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和规模壮大,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实现海洋强国建设。

作为海洋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之一、全球风电发展的最新前沿,海上风电一度被赋予“绿电”称谓,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能源。

正因如此,海上风电也被列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领域。根据“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规划建设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和北部湾等五大海上风电基地。

截至目前,各地出台的海上风电发展规划规模已达8000万千瓦,且兴建势头依然强劲。今年一季度,在建和新开工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总规模约1800万千瓦,比上年同期翻一番。

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国家层面和各地方积极兴建海上风电项目,与我国坐拥丰富海上、海岸资源,以及海上风电发展自身具备的发电利用小时高、不占用土地和适宜大规模开发的特点有着密切关系。

最重要的是,我国海岸线长且具有较大可利用海域面积的特点,加上沿海地区用电量需求本身巨大,一供一需之间,让影响电力生产的“消纳”顾虑迎刃而解。

于是,在政策支持、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海上风电正在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黄金发展期。在实现“双碳”目标和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发展海上风电亦将大有可为。

海上风电发展势头越发强劲,海洋强国的“生态光环”就越发夺目耀眼。

为此,围绕核心技术培育,加紧打造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优势堪称关键。实际上,这不仅是满足我国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型的必然举措,更是屹立于世界能源格局不败之地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海上风电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模式,从海上风电发电设备的上游零部件制造到中游整机组装和配套,再到下游的风电输送、运维等,已形成完整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海上风电产业链。与此同时,实现了规模化发展的海上风电正在推动海上风电成本大幅下降。

基于此,海上风电发电也在积极探索从近海发电向深远海发电迈进。《“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就明确提出,“优化近海海上风电布局,开展深远海海上风电规划,推动近海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和深远海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

近年来,我国在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长距离输电工程、漂浮式机组、柔性直流技术等一系列海上风电关键技术领域已经实现突破,为我国开发深远海风电资源奠定了基础。

当然,实现这一预期目标除必须仰仗核心技术的持续推动外,后续的运维成本考量也势必与近海发电输电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必须对此做到未雨绸缪。毕竟,海上风电一旦实现发电,面临的长距离输电须平衡输电成本带来的价格劣势。

在举国之力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未来一个“陆海兼修”的现代化国家宏伟蓝图正清晰可见。这一过程,不仅会促进我国海洋经济与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将带来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