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社区营造最难的是什么?是如何建立社区与居民的互动关系?如何与多元利益相关方协同共创?还是建立一套能够支持社区共建的可持续运营系统?作为上海社区营造的探索先驱,这些挑战大鱼营造都曾直面过。在过去5年多实践中,设计团队出身的大鱼以“跨专业设计团队+在地化社区发展组织”的双重身份,在上海长宁区最富魅力的15分钟生活圈内,逐步打通了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共建实践路径,使项目从孵化、迭代到持续开展都实现了自身闭环。 以下分享大鱼营造新华路街区项目,回顾大鱼如何与街道、在地企业、商户、周边高校、自组织、社区达人共建社区,他们的行动宗旨是什么?指导行动的4大支持系统中又有哪些宝藏工具? 01
项目简介新华路街区位于上海市长宁区,是一个由新华路、番禺路、法华镇路、定西路等道路编织而成的复合街区,其所属新华路街道面积2.3平方公里,人口6.7万人,范围内包含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也包含老公房小区、高档商品房社区,以及包括文化、办公园区,丰富的要素构成了上海最有魅力的15分钟生活圈样本。 2017年开始,由几名新华在地社区居民、创业者自发组织开展探讨街区发展可能性的设计活动,后逐渐形成社会组织“大鱼营造”,并在新华路街道支持下持续开展包括社区共创、社区微更新、在地刊物、街区节庆等通过社区参与、激发在地内生活力的持续营造行动。2022年,由新华路街道搭台引领,大鱼营造负责筹建、运营,成立“新华·社区营造中心”,更进一步构建起了持续营造街区的支持系统。 第一届美好社区节,图片来自:大鱼营造 02
项目解决的核心社会/经济痛点随着上海社区更新与创新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看到三个层次的普遍挑战:第一个层次,社区更新鼓励在地主体参与,但社区参与仍较多止步于被动、浅层的参与。多元主体并没有、或尚无法产生真正的连接,或形成有效的多元主体协作关系。 第二个层次,社区发展高度依赖政府单方力量主导的投入,缺乏多方联动的、持续的、渐进的促进计划,并直接影响了社区福祉从经济、社会、文化角度都存在可持续性的挑战。 第三个层次,从社区内生动力的角度,社区营造倡导人人能够通过参与,主动创造附近的美好生活。但围绕“人”的发展,仍然缺少可持续的支持系统。 第五届美好社区节,图片来自:大鱼营造 大鱼营造希望探索以“跨专业设计团队+在地化社区发展组织”的双重身份,通过扎根新华路街区开展持续的社区营造行动,以推动“共创活力的的社区载体+营造共益的社区关系”的双重目标。 在新华·社造中心项目中,我们希望在街道支持下形成一个多元主体的共建框架,并实现空间的可持续自主运营,从而支持在地的更多主体能够持续、自主、涌现的开展社区营造。 大鱼营造希望通过这个系统实践,探索多元主体联协共建共益街区的模型,实验“人人参与共创美好街区”愿景的可能性。 03
项目实践方法论01、实践难点与挑战
社区营造既需要系统策略设计,更需要真实行动的发生。最关键的就是与社区中的人的关系的建立,万事开头难。在新华路街区整体营造的初期(2017年),社区主体,尤其是作为如今最主要参与者的社区中青年积极行动者并无连接。大鱼营造从一个共识社群起步,初步的行动包括以新华路居民的角色自下而上主动发起探讨街区愿景的参与式工作坊;也包括将行动与研究、共学相结合,发起一系列的街区探索、分享对话、学术交流活动;还包括撬动性的事件——将创始成员的影响力项目“城事设计节”(发起人AssBook设计食堂,尤扬)落地新华,带动一系列更有组织的公众参与活动,从而正式在新华路街道的支持下成立大鱼营造社会组织。 新华·社区营造中心的开放日 图片来自:大鱼营造 早期社区多方目标与愿景的磨合非常不易,初期大鱼营造作为草根组织的愿景驱动,加上跨专业设计的能力与开放协作、快速行动的态度,是早期组织得以内生成长,并快速孵化出更大的在地社群的关键原因。 在第二阶段,组织的成长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引导、赋权与支持,以社会组织主体与街道协作,需要对共同愿景目标、工作路径进一步磨合。一方面是社区治理的目标需要用专业创意和参与式行动软性落地,另一方面是从社区出现的积极内生需求与原生行动,需要向上传递,争取支持与赋能。 社区营造需要长期、系统的深耕陪伴,核心在地主体内生动力的激发,从广度(覆盖的主体类型和数量)及深度(触达议题真实本质)两方面的持续促进多元主体的连接与协作。这与政府短期、项目化的工作推进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了很多行动会出现可持续性的问题。 因此到了第三阶段,从可持续的角度,非常需要一个直接支持社区在地“人”的可持续生态系统,让自上与自下、内部与外部的关系能够沉淀。并形成一个对行动者更友好的“生态”,这个支持系统包括几个关键主体(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基金会、法治顾问、高校)的联合共建机制,也包括枢纽的载体空间,且这个空间一定要实现良性可持续运营的目标。 在新华·社区营造中心的共建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是如何将一处社区遗留灰色资产(无证建筑)通过多元主体共建,达成政府、企业、社会共益目标,并孵化一个创新的在地支持枢纽的复杂任务。 番禺路222弄背街小巷改造前的公众参与活动 图片来自:大鱼营造
02、最终打通的实践路径新华路整体街区营造至今开展持续5年,逐渐形成了相对打通的行动路径与“节奏”。 一方面是以“年度”为时间、项目化为主线的系列营造活动,同时还包括不设固定时间节点和固定预算的长期计划与主动行动。后者包括不断推动对社区的再发现,对社区在地网络的持续连接与维护,对社区共识的不断凝聚、以及持续支持孵化在地主体行动。对于独立项目而言,专业性与目标交付仍然十分关键。而对于长期行动而言,只有通过投入时间积累,才能逐渐培育友好的在地生态,让支持性的枢纽平台能发挥作用。因此,一切短期项目都需要助力长期的土壤与生态,反过来,长期的持续营造所支持的在地关系网络会大大提升短期项目的有效性。 我们形成了几条行动宗旨: 第一,将参与式贯穿始终。构建“人”为核心的社区,关键就是对于社区多元主体的“接触”,不只是在项目打造完成后的服务式的接触,而是从议题阶段,就向相关方发出邀请让大家参与进来。参与不止是达成目标的手段,而本身就是工作的目标。 第二,将系统策略和多层次的行动相结合。不断凝聚在地共识,并以此形成系统的策略计划(新华路整体街区营造计划)。从活动层面,以“小规模、在地性、开放性、连接性、支持性”为原则,让一个个的项目与行动真实发生、并不断的滚动开展。每一个项目必须形成自身的目标、人力、经济闭环,并支持长期目标。 第三,一切行动都以培育共益的在地生态为目的。每一个街区营造的行动都是链接多元主体和宣传与进一步凝聚共同愿景的过程,并持续促进在地的主动协作。大鱼营造作为社会组织逐渐实现从专业服务向支持平台“后撤”,让协作者的主体角色能够发挥,不同主体在社区发展中不仅彼此受益,还共同创造社会价值,构建意义。 新华·社区营造中心支持居民的主动提案与行动图片来自:大鱼营造 具体而言,新华路街区整体营造包括开展一系列结合社区规划、社区微更新的公众参与活动,还包括形成在地品牌的一系列活动,包括探索和再发现街区魅力与议题的“做一天新华人”街区探索行动,由街区成员共创的《新华录》地方志,由街区商户、社群、达人共同举办的“美好社区节”,由街区成员主动发现议题,通过组队共创、工作坊提案、专业协作助力创意落地的全过程支持性项目“一平米行动”等等。这些项目自身都从孵化、迭代到持续开展都实现了自身闭环。伴随这些行动,逐渐形成了街坊大群,还有亲子群、商户群、设计师群、杂志共创群、运动群等大大小小的数十个社群和几千名街坊。 在新华·社区营造中心这个枢纽型空间中,大鱼营造作为主要的筹建与运营主体,希望能够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基金会、高校、法治支持等主体联合共建的四大支持系统: 地方生态系统通过在地可视化的展示呈现在地社群、在地资源、在地行动网络,并结合基于web3的数字徽章系统小程序Comupage,搭建数字化社区黄页,以及通过连接外部专业团队、基金会(专项基金)、企业品牌、高校研究团队搭建一个立足本地,联动全国的生态系统。 参与式规划阵地持续支持15分钟社区生活圈参与式规划以及各社区议题的滚动发展(自上而下),并持续支持社区成员可以通过支持性项目、支持性平台达成主动协作,成为全过程参与社区营造的实践地,并形成社区行动提案的提案库(自下而上)。 社造共学系统希望赋能社区在地成员主动参与社区,并支持社区外部的专业者、关注者能够通过自主学习、项目制学习、案例分享,形成以共学为驱动的在地连接与行动孵化。同时也希望研发系统的社区营造共学课程,为社区的积极行动者和社区设计/营造专业者赋能。 可持续的资金池为支持可持续的长效价值链行动,搭建支持在地社造组织,在地行动者的社区发展资金池。社区营造中心的多途径收益包括,空间运营与场所服务收益、政府采购社区服务项目、基金会专项合作、品牌社区合作等多方面组成。 新华路街区的系列街区共创活动
图片来自:大鱼营造
在空间的具体构成中包括:展示场(互动展示性的公共空间)、发生场(参与式工作坊的空间)、交流场(社区咖啡馆与共享食堂)、共学场(社会创新书架与办公区)、实践场(主理人空间)、小剧场(多功能活动空间)等具体空间构成。 新华·社区营造中心的支持性枢纽作用,以“一平米行动“为例,这个项目从初始就明确社区成员的主体性,并发布年度主题行动征集的方式,通过支持社区成员主动发现议题,到让行动不断涌现。在2022年的行动者,60几位社区成员从共创100个关于“韧性社区”的点子中,形成了30几组深化提案,并票选出十组落地方案,如亲子共建自由游戏场、孩子的玩具交换屋、残疾人友好的无障碍地图、跨代际沟通的长者脱口秀等等。 04
项目对于韧性社区活力城市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新华路街区整体营造计划作为存量复合街区社区营造的样板案例,呈现出政府、社区发展组织、社区成员等多元组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紧密合作的特征。 在这个整体案例中,既有自上而下的政府引领和作为上海市样板的十五分钟生活圈社区规划的推动作用,也有大鱼营造作为社区发展型的社会组织的“在地专业+在地协作枢纽”作用。更重要的是,社区在地居民主体通过主动参与,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专业的角度,新华路街区整体营造计划通过持续行动,产出了社区设计相关的参与式方法论,工具包。并积累了非常稀缺的持续深耕社区的系统性案例样板。梳理、复盘与反思经验与不足是下一步必要的工作。 在韧性社区发展动力的角度,项目前期依赖在地成员的热情投入,中期以政府资助、助力在地社区营造组织成长发展,逐渐能力增强,进入到搭建枢纽空间,通过可持续运营、搭建支持枢纽的新阶段。 大鱼营造依然不断发现新出现的问题与挑战,但相比于成立初期,大鱼营造作为草根组织朴素的希望结合社区更新推动更多社区参与的构想,当下的持续探索与主动行动呈现出远远高于最初设想的效果,并不断形成清晰的愿景,每年不断找到新的议题和契机,向着这个愿景出发。 文章来源于利泽商业营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经小编整理后,与大家共同分享,明日更多商业地产精彩内容敬请期待,欢迎转发,感谢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