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东莞市博物馆开年大展“华彩宫瓷——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宫瓷器展”(下称“‘华彩宫瓷’展”)点燃了东莞市民的逛展热情。不少市民走进博物馆,再发现博物馆,并重新认识博物馆。
2月,中博热搜榜发布最新一期“博物馆热搜展览推介”,“华彩宫瓷”展受到全国网友高频搜索和关注,在十大热搜展览中位列第五。
“我把我这30年对博物馆的理解,都在这个展中作了一个尝试。”东莞市博物馆馆长李历松认为,现代博物馆展览的核心思路是“展品可能来自过去,但展览是当代的”,好的展览应该构建一个知识体系,呈现新的历史知识、新的美学形式和新的价值认知。
“华彩宫瓷”展中,各种博物馆界新潮的形式一一现身,东莞市博物馆正在一步步打破市民对于博物馆的陈旧认知,而这,正是东莞市博物馆凭借“华彩宫瓷”展实现“出圈”的原因。
贴近文化需求策划沉浸式展览
“华彩宫瓷”展“出圈”的一大秘诀,是东莞市博物馆贴近市民喜好来策划整个展览。李历松坦言:“分析受众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东莞市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成为贯穿整个展览策划的问题。
2021年8月,距离开展只剩4个月时,东莞市博物馆作了一个冒险的决定——临时把正在准备中的碑拓展换成了宫廷器物展。保管部主任杨晓东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准备一个大型展览少则需要半年时间,多则甚至需要一年,用4个月的时间策划一场大展并非易事。
换展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为了贴合东莞市民在新春观展时的喜好,也为了营造一个红红火火过大年的氛围。在李历松看来,近年来清宫文化在影视剧的助力下颇受市民喜爱,除了服饰之外,最火的莫过于反映繁缛宫廷礼仪的清宫瓷器。
于是,向沈阳故宫博物院外借院藏清朝瓷器,成了东莞市博物馆的首选。沈阳故宫是中国目前仅存的最完整的两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宫廷用瓷则是其最具特色的收藏之一。最终,90件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的清宫瓷器被东莞市博物馆成功外借。
展品之于展览,宛若珠子之于项链。所以,展览策划成了一大关键环节,只有用叙事般的策划串联起展品,才能讲好一场展览的故事。
杨晓东透露,本次展览中,东莞市博物馆放弃了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既有方案,选择创新地加入东莞市博物馆藏的28件古代瓷器,与沈阳故宫博物院的瓷器进行整合,用新的思路重新策划,只为呈现一个绚烂瑰丽的中华文明。
“以观众为中心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然方向。”考虑到市民的喜好,东莞市博物馆想出了这样的策展思路——把118件展品,按陈设、饮食、礼仪用瓷分门别类,让瓷器的功能和市民的生活相关联,把枯燥的瓷器知识讲清楚,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看得懂。
当下,市民对于博物馆的期待和要求已不同于往日,纵观国内近年来饱受好评的展览,“沉浸式体验”是它们之间的共性。文字、图案、光影、色彩、声音,甚至香味,无一不在博物馆设计中被考量。最终,东莞市博物馆决定换上“新装”,从一楼进门到二楼展厅,原有的白墙被印有红墙绿瓦的墙纸代替。展厅内部,宫灯、盆景、仿古的宫廷桌椅布置妥当,在袅袅的莞香中,一座“莞版故宫”落成。
“走进东莞市博物馆的那一刻,好像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像是走进了故宫,不用非跑到北京或者沈阳,就能饱览清宫瓷器里的匠心独运。”参观完展览后,市民何女士说道。
创新教育模式文物科普活起来
在传统的博物馆展陈方法中,装潢做好,展品归位,一个常规展览基本就完成了。但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界的不断创新,设计配套的教育活动几乎成了国内优质博物馆间的共识。
可以说,正是清宫瓷器的美轮美奂吸引市民走进博物馆,而博物馆策划的教育活动则让市民在参观过程中感到趣味满满,为展览积累了好的口碑,吸引了更多人前往。
“终于来逛了期待很久的‘华彩宫瓷’展,果然精彩!带着孩子玩了‘紫禁城传统文化研习剧本游’,学到了好多东西,有时间还要再来一次。”市民张女士向记者说道。
“紫禁城传统文化研习剧本游”是东莞市博物馆本次原创的展览教育活动,以小皇子成长之路及皇帝的作息为线索,制作了用来打卡的“奏折”,引导观众在陈设、饮食、礼仪用瓷间来回穿梭,在展厅中寻找密令,沉浸体验宫廷生活,仔细欣赏瓷器、了解艺术文化。
为了配合“华彩宫瓷”展,东莞市博物馆宣教部还设计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观众可以通过“霓裳羽衣华服秀”换装观展,在“修复师”剧本游中体味文物背后的故事,在“上书房的故事”中绘制青花瓷、创作对联,在系列文物鉴赏及讲座中领略陶瓷发展历程。春节期间,东莞市博物馆还开展了“宫送万家福”“宫题迎春联”“文虎会考”等体验活动,带领观众体验了“故宫”的新年。
策划教育活动与策展思路相同,确定活动目标、进行受众分析、思考活动形式都是重要的步骤。春节期间什么观众最多、他们喜欢怎么获取知识、现在的学生接受的教育形式如何,都曾是宣教部不断思考的问题。其中,关键之处在于要做好趣味活动与知识传播间的平衡,把文物承载的厚重文明巧妙地“翻译”给观众。
于是,宣教部在以往常规活动的基础上,策划了受众面更广的活动,能够满足成年人、青少年的不同需求,在观展的活动中加入了探索性的互动环节。此外,宣教部还把传统的意见箱做成了“有事启奏”的收纳箱,让趣味和创新在细节处彰显。
东莞市博物馆宣教部主任杨畦一直非常关注展览的最终效果。杨畦认为,不少观众在观展后分享了学习和观展的感受,甚至还分享了自己的生活,这些都是观众真正融入进展览的体现。她坦言,尽管这次教育活动策划了近两个月,整个团队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效果是让人欣慰的。
“博物馆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和思想,如何把这些内容高效、深刻地传递至观众的身心之中,是博物馆人永远思考的论题,在未来的工作中也将会以此为原则不断总结、更新。”杨畦说道。
生产文化精品深耕传播力建设
“展览火了之后,我接到了好多博物馆馆长打来的电话,肇庆、惠州、湛江的同行都来咨询展览的情况,还有提到说能不能借鉴这个模式去巡展,想在大湾区推广起来。”李历松一脸笑意地说道。
李历松认为,一个好的博物馆应该是城市的地标、文化的名片、文明的圣殿、人民的乐园。做一个好的展览其实是整合资源的过程,不仅要考虑观众的喜好,更重要的是呼应、引领观众的审美,在呈现展品和策划活动的同时,也应该把展览蕴含的独特文化传递给观众,向其讲述中华文明之美。
正因为东莞市博物馆切中了东莞多元化的人群背后的多元文化需求,深耕品质文化,打造精品展览,才让“华彩宫瓷”展颇受欢迎。
“华彩宫瓷”展的成功出圈,还得益于东莞市博物馆与主流媒体的深度融合。据悉,这是东莞市博物馆首次全方位与媒体合作办展。在展览主办单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东莞分社的助力之下,“华彩宫瓷”展在线上全方位“活”了起来,从文物运输、文物开箱、大咖导赏,到趣味知识科普,从VR展览、VLOG、PLOG,再到创意长图,“华彩宫瓷”展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联动,让展览在小屏幕间流传开来,提升了市民的文化获得感。
李历松直言,与媒体合作是“华彩宫瓷”展最大的创新实验,如果说之前的策展和教育活动都是有迹可循的经验,那与媒体合作一定是本次展览收获的全新经验。
而谈及东莞市博物馆“出圈”一事时,一向健谈的李历松谦虚地说:“还是要久久为功,要站在推广城市文明和树立品牌的角度,推出更精良的展览。”
此前,东莞党代会报告提及,东莞要全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深入推进品质文化之都建设。在此过程中,被称为“城市灵魂”的博物馆大有可为,也应该大有作为。
李历松表示,接下来,东莞市博物馆将不断研究市民需求,提供更多元的优质文化,以文明的价值为尺度,为东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发力,让博物馆成为市民的乐园。
据悉,“华彩宫瓷”展将在4月落下帷幕。今年,东莞市博物馆还将推出“大唐宝藏——法门寺唐代宫廷文物精粹特展”“华夏秘宝·拓传春秋——中原巨碑名志拓片展”“中国博物馆美术馆海报设计三年展”等展览,持续助力东莞建设品质文化之都。(记者马新杰章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