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这与朱定真关于建设国家风能太阳能资源专业观测网的提案相吻合。
实际上,发展风能、太阳能需要“靠天吃饭”,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周期性等特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朱定真几年前在参加新能源问题调研时,就关注到这点。
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不均,全国日平均无风无光时长空间上呈现“南北短、中部长”的特点。时间上,能源需求旺盛的冬季恰恰又是全国无风无光天气高发期。
朱定真指出,无风和无光天气地域重叠度较高、互补性较差,在开展大规模、高比例风能、太阳能发电时,易出现能源安全隐患。因此,科学设计其他电源和储能配比,加强无风无光特殊天气的监测预警很有必要。
但目前,我国风力发电主要利用100米左右高度的风能资源,而国家气象观测站网观测的是10米高度的风速,现有国家气象站网不能满足风能太阳能资源专业观测的需求。另外,全国仅依靠现有国家级气象站地面太阳辐射观测,其空间分布与太阳能电站的发展差异较大。
另据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中心相关信息,国内目前风电场、光伏电站内通常由所属企业设置风能太阳能资源观测设备,缺乏统一标准和专业维护,观测数据的质量难以保证,且由于权属问题,数据很难共享共用。
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的持续提高,供需双侧与系统调节资源均呈现高度不确定性。如何减少这种不确定性?朱定真表示,需要科学设计新能源和其他电源与储能配比,同时结合我国气候及风光电资源预测,进一步加强无风无光特殊天气的监测预警。
精准预报未来几天风能太阳能变化,可为各种能源(包括火电)统筹调度提供依据。朱定真说:“预报精准建立在监测精密的基础上,由于没有足够的观测支持,预报主要靠数值模式输出结果,准确率不能满足行业需求。”因此,建设风能太阳能资源观测网迫在眉睫。
他建议,由国家投资,在全国布设专业化的风能太阳能资源观测网,构建国家风能太阳能资源专业观测网。站网建成后,需由专业部门进行长期运行维护,保障观测数据质量。依据观测数据,可以了解无风无光现象出现的时段、频次、空间分布等,科学合理配置其他能源和储能装置,既可以保障电力安全,又经济实惠。
此外,还需加强气象、能源等有关部门及发电企业合作,发挥政策协同和资源互补优势,健全监测预警服务保障机制,加强部门数据共享和合作研究,助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