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新能源车型出现降价或以优惠形式“变相降价”,引发热议。

今年以来,涨价一度成为新能源市场上的主旋律。年初,先是补贴退坡带来价格上涨,此后俄乌冲突等原因导致的动力电池原材料大幅上涨让新能源车企普遍承压,导致数十个车型价格上调。包括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势力都曾多次上调车型价格,部分热门车型价格累计上涨三万元以上。最近,鲜少推出“现金补贴”促销举措的特斯拉以8000元保险补贴吸引不少消费者关注。同时,小鹏汽车最高优惠2万元,理想ONE降价2万元……

那么,为何造车新势力纷纷“变相降价”?是否预示着新能源车价将触顶下调?专家对此怎么看?

提车即降价

特斯拉并非首个“变相降价”的新势力车企。据了解,今年8月,小鹏汽车率先推出了多项优惠促销政策,最高优惠金额达2万元。不久前,理想汽车透露理想ONE车型将停产,由新车型L8替代,消息放出的同时,理想ONE价格下调2万元。

作为大宗产品,以往汽车市场更新换代较慢,残值率较高,一款经典车型可不断推陈出新,屹立不倒。而在新势力车企入局之后,汽车更新换代提速,尤其是造车新势力的智能化基因,决定了品牌加快改款换代,类似手机等电子产品一样,几年前的产品已经开始“落伍”,新车搭载车企最新的技术成果,新老产品之间的差异巨大。

正是因为产品更新换代快、新车价格波动大,新能源汽车保值率明显低于燃油车。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2022年8月《中国汽车保值率报告》显示,新能源二手车与新车价格出现明显分化,在新车普遍涨价时,二手车价值不受认可,汽车作为消费品的属性强化。插混车型三年保值率平均51.8%,纯电车型三年保值率48.6%,均有所下降。而燃油车的三年保值率都在60%至70%之间,差距明显。

这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属性,放大了车企与消费者在产品更新换代过程中的矛盾,新能源汽车保值率低,也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毕竟,买了几十万元的汽车,能像手机“一年一换”的用户还是少之又少。

产品迭代期的风波

巧合的是,每次降价风波均发生在产品迭代期间。分析这些风波,根本原因都在于新车型迭代过程中,老车主因为新车型性价比更高,而感觉遭遇到不公平待遇,进而开始维权。尤其是在新车型上市前,企业为了消化库存,还出现故意隐瞒车型上市信息,甚至催促消费者提前提车(老车型)的现象,让消费者错失了购买新车的机会,进而更引起老车主的不满。消费者普遍的感受便是车刚到手就贬值了,明显是被“割了韭菜”。

如何看待新势力车企在产品迭代期的种种操作?消费者的维权行为又是否合理?

在北京辉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栾菲菲看来,站在法律层面,消费者的维权行为很难得到支持,因为法律判断的依据在于车企是否存在欺诈行为。车企降低在售车辆价格并未违反其先前已与车主签订的购车合同,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相关规定,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除适用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外,实行市场调节价,由经营者自主制定,而汽车销售价格并不属于政府指导价,也不在政府定价范围之内。故理想、小鹏等电动汽车的售价属于可由经营者自主定价的范畴,也就是市场调节价格的范畴。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车企对其生产的电动汽车享有自主定价权,其降价行为并不违反现行法律的规定。

栾菲菲认为,从辩证的角度看,车企按照与车主签订的购车合同履行了相关义务,在双方签订合同时车企降价的行为尚未发生,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固然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但该权利无法延续至商品购买完毕或接受完服务之后。

在市场经济环境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市场价格处于不停波动的状态,如若因车企事后降价便主张赔偿,正常的交易秩序将无法得到保障,故从合同履行的角度来讲车企并未侵犯购车车主的任何权益。

不过,对于消费者而言,购车款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车主购车后短期内所购车辆便骤然降价,难免让车主产生极为不好的体验感,进而影响车主对车企品牌的观感。考虑到企业的品牌效应及长远发展,车企可针对购车客户提供差异性的补偿方案,缓和车主的情感落差,维护企业形象。

从企业层面看,在产品迭代之际,为了消化库存,引导一部分消费者购买老款车型也是无奈之举,但是,故意隐瞒相关信息,让消费者提前提车也说明车企“诚意不足”。

专家:新能源车降价潮暂不会到来

新势力车企“变相降价”不仅降低新能源汽车保值率,让消费者观望态度更浓,也损失了品牌信任度。

对此,汽车流通协会专家王萌认为,此番新势力的“变相降价”更多是出于冲击销量、增强竞争力的考量。根据最新数据,小鹏、理想的销量在8月都出现明显下滑,因此,两家企业或许想通过促销提升销量,并且带动旧车型销售,为新车型上市做准备。特斯拉方面,近期其上海超级工厂完成了产能升级,此番促销或许是为了更好地冲击9月的新车交付量。

据了解,近期镍、六氟磷酸锂、钴等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回落,部分芯片价格也出现下调。新能源汽车能否迎来价格回落?

对此,王萌分析,大宗商品价格变动要传导至下游车企需要2至3个月的时间,同时还要考虑其他因素。此外,锂盐价格仍十分坚挺,近期还再度突破了50万元/吨的关卡,因此新能源汽车的降价潮短期内很难出现。

未来,新能源汽车更新换代不会停止,但在考虑快速投放新产品的同时,新势力车企更应思考的是,如何在用户权益维护、品牌形象和营收增长之间保持平衡,形成长期稳定的产品发展战略。随着产品迭代速度的加快,造车新势力还需在做好产品销售和维护消费者权益之间的平衡上下功夫,这也将是对造车新势力的新考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