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2022年APEC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表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有两个确定性,即气候变化的现实和趋势是确定的,可再生能源成本显著下降是确定的,十年间下降了10倍。

杜祥琬指出,为了实现“双碳”目标, “节能提效”是中国能源战略之首,是保障国家能源供需安全、环境安全、气候安全的要素。在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下,“节能提效”也是减排的主力。

“实现碳达峰的基本路径之一,是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同时进一步降低碳强度,即创造单位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杜祥琬援引数据说,2021年中国的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和OECD(经合组织)国家的2.7倍。降低碳强度需要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等方面下功夫。

另一条基本路径是优化能源结构。杜祥琬强调,对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需要重新认识,在“富煤、缺油、少气”的固有条件下,中国还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禀赋。他指出,目前我国已开发的可再生能源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十分之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构成了能源转型的坚实基础。

他举出太阳能和风能资源水平并不突出的河南兰考的例子。经过历时几年的能源革命,兰考已从主要依靠外来燃煤发电供电,转变为自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发电量超过全县每年用电量。“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是并行不悖的。”

杜祥琬强调,“双碳”目标的制定基于现代气候变化科学和能源低碳转型两方面坚实的科学基础。碳达峰碳中和是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是顺应绿色发展时代潮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 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也只是一个里程碑,而不是终点。2060年的中国和社会还要进步,走向未来,人类社会还要发展。未来社会要靠未来能源支撑,从未来能源的角度可以更好理解‘双碳’目标的意义和它的历史地位。”杜祥琬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