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众多的上市公司里,TCL中环是那种很难一言概之的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视角里,这不是一家很会讲故事的企业。很多人对中环的第一印象来自于他们和中环经营团队接触后的感受:低调、务实。在他们身上,中环各种看似对立的元素毫不违和地融在了一起:低调,却又能够交出业绩倍增的高调年报;务实,却又好像时刻准备着要颠覆行业技术。
「在注重持续降本增效的背景下,210产业进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实证明了这个判断:不到3年的时间里,中环抓住战略机遇,凭借210产品奠定了行业地位。这种异于常人的「嗅觉」是中环在深耕半导体材料和半导体光伏材料两大产业的60余年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在60余年探索中积淀的技术能力和对行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帮助中环把握战略机遇,持续高质量发展。」和中环共同成长的5年中,秦世龙作为经营团队中的一员,亲身见证了TCL中环(002129)从两百亿市值到千亿市值背后的厚积薄发。
文|王冬怡杜英浩
(资料图)
策划|企业文化小组
一份亮眼年报的背后
2021年以来,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光伏行业迎来发展正周期。同期,多晶硅料供需失衡,硅料价格持续上涨。在价格波动下,产业价值链重新分配。
面对行业的剧烈波动,中环经营团队神经绷紧,保持「随时待命」状态,力求抢在变化的第一时间,从「提高运营效率,高周转、降库存,不断优化非硅成本,调节硅成本」的角度制定应对工作的重要策划。
秦世龙是经营团队中的一员。在旁人眼中,他是一个典型的学霸,不仅自学通过了法律资格考试,还掌握了丰富的财务知识。他讲话慢,用词精准、音调沉稳,每一句话都尽可能保证有事实或数据作为支撑,给人一种信任感。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即便是日常对话,他也总是会在开口前深思熟虑。
「市场经济作为一只无形的手,其调节必然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是经济规律。」看清本质的秦世龙知道坚守战略才能看得更远,「从中环的角度来看,在市场波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我们坚持长周期的策略,穿越周期,保持公司的竞争力。与此同时,也要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环抢先一步紧密策划的价值在2021年年报中得以体现。据2021年年报显示,2021年营业收入达411.05亿元,同比增加115.7%,圆满超额达成业绩「倍增计划」。
这份年报的意义远不止那些翻倍上升的数据,因为「所有的策划都是具体的策略,或者叫手段。真正去应对市场波动的则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秦世龙认为,「中环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在以人为本和工程师文化的基础之上,这种经过多年积累而形成的差异化竞争力才是中环在产业竞争波动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
工程师团队的特质
熟悉中环的人都知道,几乎光伏行业内所有单晶技术的创新都来自中环。在行业媒体的眼中,与行业内其他企业相比,中环有着一个最鲜明的特征——极具工程师文化。
这种鲜明的特征也体现在秦世龙一直在践行的文化理念。「在工作中寻求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中不断进步」是每一名中环工程师身上的特质。他们深知,工程师文化是一切的基础,未来想要谋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践行工程师文化也是必由之路。「工程师文化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是好奇心,我们的每一位工程师都非常有求知的欲望,这是我们人性的本能。所以,做一位好的工程师是要乐于解决事情、乐于探索发现,兴趣是我们的重要驱动力;第二个层面则是职业精神,中环的工程师其实一直在坚持1987年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的《工艺技术黄金守则》,它教会我们更加科学地做事,更加严谨地约束了我们在创新过程中的散漫,也让我们更加专业、更加科学地把事情做好。」在他看来,中环是每一位员工赖以生存的平台,而中环的每一位员工都应该具备工程师精神。
处在入职中环五周年的时间点,秦世龙回顾公司这几年的变化,深有感触。「我觉得不变的是我们企业文化当中底层的认知方式,思想的角度都是不变的。从变的这一方面来看,尤其是在2020年底,我们经历了体制机制的变化,让公司的目标以及做事情约束的边界有了比较大的变化,我们更加聚焦于商业的本质。」
秦世龙回忆,在2020年混改之前,公司一直位于国有体制和市场化商业竞争的双重象限里面。这样的境地要求中环必须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无论必须要做的事情有多难我们都要坚持去做,而一些务虚、华丽的动作则尽量少做,要更加低调务实地处理我们战略的根本性动作。」
近年来,随着产业不断发展,中环在半导体光伏领域始终保持综合实力全球TOP1、在半导体材料领域实施「全球追赶、全国领先」策略,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综合实力全球TOP5。在秦世龙的理解中,「直面市场的商业竞争中,想要保持领先地位,必然要有持续的能量输入,这种能量输入则来源于中环每一位工程师所做的笨工作与苦工作。」
低调、务实的笨工作、苦工作既是一种默默无闻的积累,也是竞争力的源泉,逐渐构筑起中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坚实支撑。
穿越周期的秘诀
在秦世龙看来,中环是企业,本质也是效率组织。这意味着组织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以Teamwork、苹果树理论、阵线理论等文化理念集合员工主观能动性,给予员工愿景、成就感,还要依靠「以人为本」适应产业属性,保持相应的竞争力。
对于中环「高科技、重资产、长周期」的产业属性,秦世龙有着自己的理解,「高科技,指向的是一群人的创新;重资产,则指向的是一群人的人效;而长周期,其实指向的是一群人长时间的Know—how积淀。」
基于高科技、重资产、长周期的产业属性,中环始终坚持的「以人为本」理念已经有了更丰富的含义:在持续推动工业4.0进程中做到「让员工更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不断减少人的负重劳动、释放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不断沉淀Know—How,打造学习定式,以此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事实也正是如此。走进一线车间,你可以看到中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实践:一条条产线以稳定的速率将成品送入自动检验工序,而后无数机械臂围绕其上下飞舞,在产线之间是全自动运转的AGV小车,将一托又一托的产品,送到指定位置,而操作人员则可以凭借智能化技术操控多个机台,极大减少了不必要的繁重体力劳动,人均效率显著提升。
近年来,「以人为本」理念与生产工作相结合的效果显著。以环智工厂为例,目前,员工繁重的体力劳动、重复性劳动已逐渐被机器所替代,劳动生产率提高300%,人均产值超千万。
「中环在过去的历史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取得了不断穿越周期的成绩,而在现在和未来,中环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将持续的‘以人为本’落实到底。」秦世龙说。
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百亿到千亿市值增长的背后,其实是一家高科技制造企业历经千帆始终坚守工程师文化和「以人为本」文化理念的历史缩影。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中环将持续关注工程师文化和「以人为本」理念,致力于让「以人为本」真正落在一线,进一步实现「让员工更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打造员工与企业的「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