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基金二季报陆续披露,投资者们最关心的基金经理持仓变动浮出水面。通过基金的中报,能看到当下一些机构对主流行业的最新看法。
1、基金最新动向
【资料图】
贝莱德旗下基金披露的二季报显示,两只基金在二季度对其持仓进行了大调整,其中,贝莱德中国新视野混合基金对其重仓持有的光伏和新能源产业链股票进行了加仓。
易方达陈皓,管理规模超438亿,旗下管理的易方达新经济混合基金,二季度在市场底部增配了新能源产业链中的上游资源相关标的,最新第一重仓股天齐锂业。
银华李晓星管理规模超550亿,旗下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混合基金在2季度大幅减持新能源电池龙头。
(本文内容均为客观数据和信息罗列,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李晓星认为中国经济将逐步上台阶,下半年甚至明年,流动性或无法比上半年更宽松,边际上对于高估值股票不利,适当减持了估值透支了未来成长性的一些股票。
2、新能源赛道分歧最大
从7月ETF成交额来看,新能源赛道依旧是市场交易情绪最高的板块。
对于买跌不买涨的ETF市场,近一个月资金则持续流出新能源ETF。
当前,市场对新能源赛道存在重大分歧。
看多者认为:新能源行业景气度超出市场预期,2022年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6.1万辆和260万辆,同比均增长1.2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1.6%。6月国内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为27.4%,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仅为10%左右,美国电动汽车渗透率在5月仅6.7%,成长空间很大。
看空者认为:新能源行业出现一些利空,比如光伏存在上游持续涨价压力,出现停工减产现象;另一方面,当前新能源情绪高涨,成交火热,交易量占比巨大,大部分估值过高,甚至无视任何利空,交易过于拥挤。
从多空分歧来看,看空方从估值和交易视角去看待当前新能源行业,认为存在泡沫。而看多者则是以行业景气度视野去看待新能源行业。正反两方都有一定的道理,而市场大部分时候价格都是看空和看多方博弈出来的。
撇开具体的行业,回归到投资最本质的点,一家企业的终极市值由什么决定?这也是当下许多投资者乃至基金经理们都在思考的投资哲学问题,这次中报尤其能发现。
3、投资是对行业和企业未来做出判断
企业的终极市值,无非是行业最终规模、企业护城河、商业模式和市场占有率。
如果一家企业有很高的护城河(技术和市场能不被替代),具备良好的商业模式以获取持续规模效应(持续高ROE),若干年后,基于行业终极规模容量和企业市场占有率,企业的能赚净利润,也会取决于此。
根据市值=净利润×市盈率,最终市值的大致基准线则是逐步收敛于这个模糊区间。而投资就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圈去判断这个区间对于现在是否有安全边际,这也是市场内在的运行规律,市值取决于未来的持续性业绩(价值)。
众所周知,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今年上半年,很多投资者表示很难,基金经理也同感。
银华李晓星在半年报里写道:
在二季报中称,今年可能是他当基金经理以来遇到的第三次比较困难的时刻。第一次是在2016年年初,第二次是在2018年年底,那两个时点基金从最高点的回撤幅度都和现在的情况差不多。市场不可能一直顺风顺水,总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需要辩证的去看待这些困难,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危必然有机。
对于当下的市场,易方达张坤坦言:
在一季度末,估计很少有投资者能准确判断出这种预期的大落和大起,站在三季度初,再次正确预判中国和美国经济和股市的表现,可能也是相当困难的任务。
通常来说,投资者倾向于要么过于看重风险,要么完全忽视风险,很难有中间地带。另外,近因效应也非常突出,投资者往往过于相信通过几次连续观察得到的结果,通过零散的证据就拼凑出一个饱满的形象,并且在头脑中创建出了本来不存在的模式。
在对未来进行预判时,网络媒体栩栩如生的报道、生动的画面感、连续的发生以及自身过多的关注,都更容易引起判断偏差。并且当我们过于关注某件事时,我们会对记忆中的原因进行搜索,当发现有回归效应时,就会激活因果关系解释。
但事实上这未必能站得住脚。